6月7日是高考的第一天,此前,媒体早已开始一年一度的大战。高考工厂毛坦厂中学是个出大的地方,6月5日,该校万人送考图爆红网络,可以预料,高考结束后,媒体又将对状元故事深度解读。
高考早已不是,但之所以年复一年地吸引众人眼球,它的魔力在于考试寄托了公众对于社会流动的期待,特别是“寒门出贵子”,更能制造话题。前不久哈佛大学毕业演讲首位大陆生何江能成为国内网红,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媒体对其“寒门”背景的报道。
不过,何江认为报道属于过分解读。问题是,我们为何会对“寒门出贵子”的如此敏感?
一、古代科举造成社会流动的想象,使人相信寒门能出贵子
对“寒门出贵子”的敏感,体现出我们对“社会流动”的期待和焦虑。在别人一本正经、高谈阔论教育可以教书育人、净化心灵和包治各种疑难杂症的时候,我们心底回响的是高三班主任的谆谆教诲:“出人头地靠读书”、“屌丝逆袭要读书”。面对各种旁征博引、气势恢宏的读书无用论,的价格仍然“蹭蹭蹭”地往上飙。可见,一万句“无用”论,都比不上宋真宗赵恒的一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