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天生并不熊,就算熊也不是一天养成的,但在熊孩子的背后或隐或现都会有几个熊大人。网络上对熊孩子的围攻,其实更多的是对现实世界中熊大人对孩子教养不当的愤慨。北京“尼克狐”被推倒,网友评论一边倒质问家长为何不看管好自己的孩子;上海玻璃翅膀被损坏,舆论集中谴责家长坐视不管只管拍照。所以,我们在谈论熊孩子的时候,看似在讨论教养问题,实则在追问,我们的家庭环境怎么了?
古有训“养不教,父之过”。孩子熊,作为其成长最为重要的家庭环境自然不可推卸责任。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在孩子正式步入社会之前,简单的是非对错,规矩原则,礼貌教养,多半是从家庭中通过观察和模仿习得。如果按照果壳网对熊孩子“下至3岁,上至高中”的年龄界定,他们有着怎样的家庭结构呢?属于“70后”“80后”的父母一辈,生活与工作的重压之下,不得不牺牲一部分亲子陪伴时间,在补偿心理机制的作用下,结果就是有求必应、“你高兴就好”。不仅正常的成长教育缺位,更糟糕的是,由于教养任务让渡给老人,在“老养小”的隔代教育中,过分的溺爱直接将他们往熊孩子的路上又推了一把。他们不知道或者不愿意接受这样一个事实,爱也需要智慧,包容也有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