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10-06 11:57:29
报价:面议
地址:江苏,无锡,无锡 中国陶都陶瓷城
公司:
江苏宜兴紫砂销售有限公司手机:
15221816279
用户等级:
普通会员
成就
清 陈仲美鼓钉纹方形水盂
水盂,为磨墨时的盛水器皿。宋人赵希鹄《洞天清禄集》中记载:“晨起,则磨墨,汁盈砚池,以供一日用,墨尽复磨,故有水盂”。可见,这种文房用具是贮水以供研墨之用,其形状多为圆口,鼓腹,也有象生形。水盂古时称水中丞,最早应出现于三国时期。从三国到南朝,总体变化趋势是从扁平到修长,有一个薄而光滑的扁圆形腹用以贮水。到唐代早期演变成敛口,鼓腹,圈足的形状。水盂在宋代十分流行,官窑、哥窑等名窑均有制作,造型古朴典雅。宋以后,水盂更为盛行。明清时期,水盂的制作日见精美别致,融制作者的匠心和使用者的慧心于一体。这种紫砂器型以拟古为基,但又不泥古,敢于推陈出新,这种器型和制作手法也启发了后世的许多紫砂大师,如顾景舟等。顾景舟制壶生涯中有幸接触到了一大批古代名家的珍品,他每遇历代名作,都反复揣摩,悉心研究,吸取并掌握了中国陶艺的博大精华。可见紫砂文化就在这一件件不大的器物之间不断延续传承,从未间断。
水盂除实用意义外,更多的是具有观赏陈设性。它供置于书斋的案几之上,与砚田相伴,与文人相对,因此,它必须符合主人的情趣,包括其材质、工艺、造型、纹饰、画意等等。陈仲美所制紫砂水盂由于素雅大方,史籍中多有记载。这件紫砂水盂四方形,直口,上窄下宽,小巧玲珑,周身施有鼓钉纹装饰。呈仿古式,整体厚实敦厚,底部呈方形凹处,即成盂内凸起之方形小块,又在上面吟有“陈仲美制”篆文方印,古拙简洁。陈仲美凭着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在继承了前人的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师古不泥古,借鉴青铜器的造型,古朴典雅,敦厚稳重,做到了造型、装饰和泥质的完美结合,充满文人雅趣。古人云:“笔砚精良,人生一乐”,这件水盂虽小,却构成了一个完整高雅的世界,理应受到重视。
清 陈鸣远蕉叶纹圆形水盂
陈鸣远,清康熙、雍正年间宜兴紫砂名师,一说顺治至康熙间人。江苏宜兴人上袁村人,生卒不详。本名远,号鹤峰、隺村、石霞山人,亦号壶隐。在宜兴紫砂器历史中,陈鸣远是清初第一大家,也是时大彬后最富盛名的紫砂陶人。善作像生器,也喜作仿古器,塑镂兼长,技艺精湛,善制新样。其作品为多年藏家雅士之追求,如清.吴骞《阳羡名陶录.家溯》有云:「陈鸣远,名远,号鹤峰,亦号壶隐。鸣远一技之能,间世特出,自百余年来,诸家传器日少,故其名尤噪。」水盂口圆微微向外撇,器形上窄下宽,呈仿古式,造型庄严,肩饰回纹一周,下有倒三角仿古蕉叶纹,底部收平,微微凸起处成圈足,中间题「鸣远」行书款。整体泥质细腻,整体古朴幽雅。
此件水盂实用性与观赏陈设性并重供置于书斋的案几之上,与砚田相伴,与文人相对。借鉴古器的造型,古朴典雅,敦厚稳重,做到了造型、装饰和泥质的完美结合,充满文人雅趣。古人云:“笔砚精良,人生一乐”,这件水盂虽小,却构成了一个完整高雅的世界。这种器型和制作手法也启发了后世的许多紫砂大师,如顾景舟等。顾景舟制壶生涯中有幸接触到了一大批古代名家的珍品,尤其是受陈鸣远的启发尤甚。他每遇历代名作,都反复揣摩,悉心研究,吸取并掌握了中国陶艺的博大精华。可见紫砂文化就在这一件件不大的器物之间不断延续传承,从未间断。
清早期 陈鸣远制紫泥梨皮仿古爵杯
他制壶技艺精湛全面,又勇于开拓创新。他仿制的爵、觚、鼎等古彝器,工艺精,品位高,古趣盎然。把壶艺、品茗和文人的风雅情致融为一体,极大的提高了砂壶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成为真正的艺术品进入了艺术殿堂,这是陈鸣远在壶艺发展史上建立的卓越功勋。
这件紫泥梨皮仿古爵杯,双柱较矮,柄饰兽首;深腹微鼓,饰以饕餮纹;刀形足,三足向外略微伸展,典型的商代晚期爵杯风格,泥质细腻挺拔,尤其足部干净利落,表现出青铜器之质感,精细端庄。吟有圆形“陈”篆文印章及“鸣远”篆文方章。爵也称爵杯,古代饮酒,也是我国青铜器中的一大类。据历史记载地位尊贵的人用爵,在古代天子分封诸侯时,赐给受封者的一种赏赐物。再后来“爵”就成了“爵位”的简称,“加官进爵”也就由此而来。爵杯在手,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寓意无往而不胜。类似的陈鸣远制紫砂爵杯数量较少,上海博物馆有相似的藏品。
清早期 陈鸣远制仿古紫砂簋
陶艺文化与青铜器纹饰融合的历史由来已久,五代越窑的仿汉代青铜鸟形把杯,宋代汝窑的“三足奁”、定窑的白釉三足樽等都融合了“青铜文化”的艺术特征。明代陈鸣远是最早将古代青铜器纹饰移植于紫砂陶艺的紫砂宗师,拓宽了紫砂艺术的表现方式,既有铜器的内外之美,又不失紫砂陶艺赏玩、实用的价值,把紫砂艺术带到了另一种境界。陈鸣远制壶技艺精湛全面,器型上不断创新。他仿制的爵、觚、鼎等古彝器古趣盎然。
这件陈鸣远所制紫砂簋在目前所见的陈鸣远作品中极为少见,质感逼真,厚实敦穆。制作工艺细致精美,为紫砂博古陈设佳器。器底行书吟有“鸣远”二字款。
商周时期,簋是重要的礼器。特别是在西周时代,它和列鼎制度一样,在祭祀和宴食时使用,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这件紫砂簋圆角,敛口,仿青铜器兽耳,简洁明了,只取上古时代簋造型中浑厚神秘之感,显得庄重大气。簋身并未雕饰复杂的纹样,只在执耳处略施雕琢,庄重而又典雅大方;腹底饰以平行的瓦棱纹,每一层瓦楞皆微微上扬,层层递增,工艺精密细致。泥质紫褐色,坚挺润泽,表现出浓厚的古意,是一件珍贵的陈鸣远所制仿古紫砂器。
明晚期 陈仲美制仿古紫砂牺尊
陈仲美是明代著名的制壶高手,后到宜兴从事紫砂陶艺。陈仲美的紫砂壶作品,别具一格,在《阳羡名陶录》中记载着他“好配壶土、意造诸玩,如香盒、花杯、狻猊炉、辟邪、镇纸、重镂迭刻,细极鬼工。壶像花果,缀以草虫,或龙戏海涛,伸爪出目。至塑大士像,庄严慈悯,神采欲生”。记载中看到他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全面陶艺家,又是一个把雕塑和紫砂壶结合得很成功的壶艺家。难怪后人把他的紫砂壶称为“神品”。
这件陈仲美所制紫砂牺尊造型上仿造战国时期的青铜牺尊,气息端正高古。牺是古代用于祭祀的牛;尊则是酒器。顾名思义牺尊即是“刻为牺牛之形,用以为尊”的酒器。《周礼》将牺尊、象尊、着尊、壶尊、太尊、山尊定为六尊,其中牺尊也称献尊,古时“牺”、“献”同音,都读作“婆娑”的“娑”。在六尊之中,最为华美的就是牺尊。
这件紫砂牺尊并非简单的对牛的简单模仿,而是经过了艺术家的处理。头型比牛略长,耳朵也高高耸起,整个身体筋骨结实、肌肉丰腴。整体造型有牛之壮而更显聪慧、灵动。在牺尊的脊背中间部位,有一个类似酒壶壶盖的一个圆形盖,巧妙地形成了一个半环形盖钮,牺尊背上盖钮之下,就是把酒倒进去的入口,酒存在牛肚子里。而酒的出口,也就是现代酒壶的“流”,则在牺尊的嘴里,古人用牺尊倒酒之时,酒从牺尊嘴里流出,别有一番情趣。制作之精细,构思之巧妙,都是陈仲美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近代 裴石民制田螺
裴石民,宜兴蜀山人。著名紫砂艺人。早年习艺,艺成后擅制仿古紫砂器,颇负盛名。善制水丞、杯盘、炉鼎等器,造型典雅别致,具有青铜器敦厚稳重之特点,尤以仿真果品。有“陈鸣远第二”之美誉。成熟期间精品之作以中小件为主,造型常以花果植物作借鉴,以超凡的构思,能放能收,简繁匀称,风格清秀不俗,技艺精湛严谨,在紫砂艺苑中独树一帜。这件紫砂田螺由一大一小两个田螺组成,取仿生形之意为之,制作者构思精巧令人折服。包浆厚实,完美无损。小田螺可以作支撑,摆在书桌上平平稳稳,大田螺贮清水,作笔洗之用。两只田螺,各司其职,组合成艺术整体。“两”还应了中国传统的好事成双之意。用料讲究,使用了两种不同颜色的泥,颜色正合田螺自然本色,尤其是细细镌刻出田螺的螺纹,层迭反复,极为生动形象。器身上还用白砂做出斑点,很写实,侧面吟有朱文“石民”款识。裴石民是紫砂历史上求新求变,求精求妙,精而少,少而妙,不可多得的能工巧匠之一。这件紫砂田螺无疑是裴石民所制仿真器物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清 陈鸣远双色葫芦水呈
作为一代紫砂大师,陈鸣远制壶技艺精湛全面,器型上不断创新。他仿制的爵、觚、鼎等古彝器古趣盎然。茗壶多种多样,特别善于仿生类砂壶的制作,均极具自然生趣。所制仿生手段精巧逼真,烧造火候拿捏精到,实属文房佳作。类似的陈鸣远款紫砂文房具,亦见于美国纳尔逊博物馆、佛瑞尔美术馆藏品。他还开创了壶体镌刻诗铭作装饰,署款以刻名和印章并用,把中国传统绘画书法的装饰艺术和书款方式,引入了砂壶的制作工艺,使原来光素无华的壶体增添了许多隽永的装饰情趣。
此件紫砂水呈造型独特,将文人文房雅趣融入紫砂工艺中,整体作躺倒的葫芦形。葫芦紫泥而制,腹部随形开口,用以盛水。葫芦把向上微微翘起,中部开孔,用以注水,又不易露出,设计巧妙。葫芦身上以段泥塑藤蔓花叶。一根老藤缠绕葫芦束腰处,花叶翻转,形态自然。下方一只小葫芦玲珑可爱,与一片花叶一起共同支撑保持平衡。整体比例匀称,线条分明,转角自然,美观大气。陈鸣远所制仿生器流传至今,已成为珍贵的工艺精品,并广泛得到博物馆及私人藏家的认可,香港罗桂祥茶具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海内外著名博物馆均有收藏。整体比例匀称,线条分明,转角自然,美观大气。其中一处印有“陈鸣远”款。整件紫砂水注砂质颗粒隐现,胎壁均匀规整。做工精细,浑若天成,是极佳的文房雅玩。
清乾隆 爱闲老人制内挂釉桃核形水洗
水洗呈半核桃形,一面大一面小,内施天蓝釉,外部深紫色,塑有深深浅浅的纹路,褶皱皴裂的表现极具神韵,将核桃外壳的肌理表现得淋漓尽致。外壳边缘镌刻有篆书款识“西王母赐汉武桃,宣和殿”另有楷书“庚子年甲申月丁酉日记”字句,下部刻有制作人款识“爱闲老人手制”。根据《宜兴文史数据》记载,爱闲老人据《江苏省志·陶瓷工业志》记载,爱闲老人作品流传于英国及西欧各国。之后,爱闲老人镌刻诗款逐渐变成了一种落款方式,多见于清末、民国紫砂器之上。
清乾隆 杨季初制彩泥绘山水渔舟通景笔筒
杨季初,清雍正至乾隆年间宜兴人。善制菱花壶,与陈汉文齐名,其传世作品以泥绘笔筒居多,器身以宜兴本山绿泥为体,施以嫰黄泥为表,彩色泥绘并堆砌与外壁。玉璧式圈足,器底钤印“杨季初”篆书阳文款,印文为精细的元朱文。画意以山村幽居为题,立意闲逸悠远,颇有四王之神采,观之赏心悦目。构图上以传统的“三远”为法,远山近树,苍翠重重,山溪潺潺。远处缓坡渐迭,近处嘉木葱郁。田间茅舍,林径蜿蜒,意境高妙,远处一叶扁舟在水中任意漂流,一派宁静清寂意趣。
本笔筒用料考究、画工精湛,可谓是色堆泥绘作品中之传世佳作。彩泥堆绘是用各色泥浆绘于坯体,并有一定厚度,类似印章薄意雕刻效果的一种装饰手法。在技术上有较大的操作难度,泥绘装饰源于旧时的漆器堆雕工艺方法,在已成型完工的,而且保持一定湿度的坯体上用本色泥堆画,局部、细部用专制工具精雕细琢,使之质感强,有浅浮雕、薄意雕的效果,烧成后的泥绘作品,色泽稳定,历久弥新。如坯体干湿度不一致,粘附力差,泥绘图案易脱落,故传世精品较少,乃紫砂装饰工艺中的上乘技法,一般为进呈宫廷御用之器。巧妙的利用泥不同的质感,如薄皴擦描绘石头纹路,用厚重的紫泥表现老树树干的质感,可谓把这种彩绘堆泥的技法发挥到淋漓尽致。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清宫旧藏中有色泥堆绘山水纹笔筒,当是杨季初入贡内廷御用的作品。南京博物院亦藏有杨季初制雪江待渡图笔筒,写尽寒冬萧瑟雪景。这件笔筒与故宫旧藏在形制设色上极为近似,可能为同一批入贡皇宫御用的器物,能存留至今实属难得。
提醒:联系时请说明是从志趣网看到的。
免责申明:志趣网所展示的信息由用户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使用本网站的所有用户须接受并遵守法律法规。志趣网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志趣网建议您交易小心谨慎。
©志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