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鹅养殖失败的原因有这几个原因:
首先是鹅苗质量不能够保障。
大多养殖户喜欢便宜,听信:包回收、包饲料、包技术、包建棚等。购买的鹅苗甚至连来源都不清楚,母源抗体不能够保证有效,甚至带白痢。这样的鹅苗即使投药再多技术再好,也会死亡不断,生长缓慢。
第二就是管理不到位。
尤其是商品鹅养殖比较密集的农村,问题特别突出。
主要是对空气、温度、垫料、密度“这四种因素”缺乏科学的认知。
1
通风不良
大家都知道动物要生存,空气、水、食物是每天都需要吸取的。养殖户朋友往往给鹅提供了充足的饮水,满桶的饲料,却没有意识到三要素中的重中之重是“空气”。
一只商品鹅断水断食1天,依然可以存活。
一旦通风不好很容易造成很多细菌及病菌。
我们应该像保证鹅群能像随时吃到料饮到水那样的保证,随时能有良好的通风、无有害成分(如,SO2、H2S、CO或病毒病菌或粉尘等)的空气。现实中,重视保温,忽视通风的例子很多。
比如:夜间不留通气孔;
为节省煤碳, 通风不足(更可怕的是煤炉无烟筒,也不通风)等。
这都容易引起鹅的慢性呼吸道病等。
2
温度掌握有问题。
温度是大家都熟悉的名词。但它包含三个含义:
一是数值;
二是24小时内的很高与很低数值之差;
三是夜间温度应比白天平衡或高1-2℃。
人们往往能保证白天温度值≥标准温度值,而夜间比白天还低。这一点是很致命的。因为白天鹅处于活动、采食状态,本身产热很多,即使环境温度稍低也耐受得住;晚上鹅大部分处于静止状态,产热很少,需要平衡的温度。
往往是见到温度高就迅速大开门窗,见到温度低就门窗紧闭迅速生火。殊不知,鹅对既以造成的冷的或热的应激本能抵抗,而对忽热忽冷或忽冷忽热却很难抵御。
换言之,温度过高时,应该逐渐降温;
过低时,应逐渐升温。
而不迅速达到升、降目的,应给鹅一个适应过程。
3垫料过薄。
地面平养常用的垫料有稻壳、麦秸、麦芒、沙子等。
我发现大部分商品鹅养殖户的垫料厚度仅有2—5公分厚,非常容易板结、潮湿甚至发霉。
造成肠道炎症屡治不绝、氨气味过浓、易感呼吸道病、支原体感染等。
实验证明软垫料(前三种)达到10—15公分,硬垫料(细沙)达到8—10公分即能使得氨味很轻,不板结,不潮湿 。从而大大黄曲霉菌、呼吸道的发病率。
4密度过大。
按标准,冬季20--25只/平方米,夏季15--20只/平方米。
大多数养殖户总想多养,往往随意超标。造成平均占有料槽、水槽率不达标,影响生产性能的发挥;空气污浊;一旦得病传播速度加快等后果。
实践证明养殖密度稍低于标准(如冬季20--25只/㎡,夏季15--20只/㎡)能很大程度的发挥品种的优良性能和减少常见疾病的发生。使得单位面积的效益反而提高。特别是硬件设施达不到标准时,降低饲养密度是取得养殖成功的一个绝招。大家不妨一试!
以上“四大弊病”是近年来的实际养殖中饲养管理方面的“瓶颈”问题,且均已经过正反事例的证明。敬请广大养殖户注意!再次是做苗、用药乱套。
有很多养殖户受一些素质不高的兽医的错误影响,认为病毒病靠投药也能治愈。从而不重视疫苗接种和该注射的,统统改为饮水。且即使饮水也不考虑水质、水槽卫生、控水等因素。
其实,病毒病靠的是疫苗接种,大多是不能彻底治愈的
细菌性病的药物预防是必要的,但反对盲目投药。
动不动就药量加倍;
动不动就肠道药套肠道药(如盐酸大观霉素和);
动不动就改变治疗方案等是错误的。
随意加大药量不但损伤机体,还易产生耐药性。肠道药套肠道药不但浪费,还易造成菌群失调。
评价一个治疗方案好坏,需要3--5天时间,俩天不见效就大换方案,不但检验不出方案正确与否,还可能耽误治疗。再一点,疫苗防疫期间的药物预防,不妨试着改成四天一疗程(疫苗前后一天停药,用四天药,停一天,正好是七天后的再次疫苗时间)。这样疗程够长,易于安排疫苗时间且省药费。
总之,科学细致的做苗、用药也是保证鹅群不受病原危害的重要手段之一。
很后是光照过强过长。
注意研究了一下养殖户家的光照情况与鹅猝死率、抵抗力好坏之间的关系。研究过程中发现一个了通病,就是光照强度大都在2瓦/㎡以上并且全程24小时光照。随之而来的是前期采食量超标、猝死率高、后期抵抗力特别差。
形成鲜明对比,有几家的光照强度接近1瓦/㎡,每天夜间停1—3小时。结果,这几家的鹅前期采食量符合标准、后期采食量高、猝死率极低、后期很少得病、料商品比也低。
这使我想起一句话,“欲速则不达”。凡事都有规律,随意破坏,有时反而适得其反。还是按光照程序、正常光照强度的好!
以上是商品鹅实际生产中关乎成败的四个问题。把它们解决了,养殖过程中基本上也就没有什么烦心事了!
注意啦!
对于所有的禽病(鸡鸭鹅等)问题,如果你有任何疑问,可以留言咨询,或者回复你的“姓名+电话+你的问题”,会安排技术老师第一时间帮你诊断治疗好!
要知道,治疗禽病,我们是很专业的!
技术咨询电话:177——1217——0004
:136——9536——5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