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认为:口臭分口源性口臭、非口源性口臭和精神性口臭三大类。中医认为:口臭是心、胃、脾、肺、肾积热或者食郁劳郁所致。
口臭茶又叫清口茶、清口汤、香汤。中医对口臭的病因病机认识有以下几种:胃热,脾胃湿热,心脾积热,肝脾不和,肝气犯胃,肾虚热等。因此口臭茶多以调理治疗为主,配方常用藿香、金银花、薄荷、薏米仁、山楂、高良姜、甘草、佩兰等。口臭茶的这些原料,主要都是药食同源的植物本草;多芳香类药物,含有挥发油,有芳香之气,可去除口臭。中医认为,这类药物可以助脾醒胃,益气宽中,去热祛湿的功效。邱塞红在《芳香化湿药挥发油部分与水溶液部分药理作用的比较》的药理实验中印证了这个理论的正确性。清热类的药物有金银花、甘草等在各类配方中也多有应用。藿香能芳香化湿、和中止呕、发散风寒,是辟秽化浊、除口臭的要药。山楂是健脾开胃、消食化滞、活血化痰的良药。薏仁性味甘淡微寒,有利水消肿、健脾去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等功效,为常用的利水渗湿药。
部分古方记载的祛口臭茶疗方:
金 张从政《儒门事亲》去口臭用枳实导滞丸;
明 张景岳去口臭用升麻黄连汤和竹叶石膏汤;泻黄散、四顺清凉饮、三黄丸及现在使用较多的甘露饮去口臭效果也不错。
宋 严用《严氏济生方》芎芷膏(白芷、川芎)。
明 朱棣《普济方卷》沉香散(沉香、升麻、白芷、槁本、细辛、丁香、寒水石),槁本散(槁本、川芎、细辛、肉桂、当归、杏仁),升麻散(升麻、细辛、蒿本、防风、川芎、甘草)。
明 董宿《奇效良方》含香丸(丁香、甘草、细辛、桂心、川芎),口香去臭方(甘草、川芎、白芷),丁香丸(丁香、川芎、白芷、甘草),地骨皮丸(地骨皮、黄芪、桑白皮、山栀子、马兜铃),加减泻白散(桑白皮、地骨皮、黄芩、甘草、知母、五味子、麦冬、桔梗)。
宋 《太平惠民和济局方》如圣汤(苦桔梗、甘草)。
宋 赵佶《圣济总录》去肾虚热口臭用五香丸(豆蔻、藿香、丁香、零陵香、青木香、白芷、桂心、香附子、甘松香、当归、槟郎),豆蔻丸(肉豆蔻、红豆、白豆蔻、草豆蔻、赤茯苓、丁香、人参、甘草、细辛、官桂),鸡苏丸(柴胡、麦冬、黄芪、阿胶、生地黄、蒲黄、鸡苏、甘草、人参、木通)。
金 李杲《兰室秘藏》神功丸(兰香页、当归身、藿香叶、木香、升麻、生地、生甘草、黄连、砂仁)。
唐 王焘《外台秘要方》芎穷汤(川芎、当归、独活、细辛、白芷),注:此方使用者较多。
明 张景岳对治疗口臭颇有见解,《景岳全书》清胃饮(生地、当归、丹皮、黄连、升麻),升麻黄连丸(升麻、黄连、黄岑、生姜、檀香、甘草、青皮)。
以上古方皆可制成口臭茶饮用。目前市面上的口臭茶,论方剂之全,疗效之确,开方之谨,当首推香口百惠口臭茶(一家之言,仅供参考,若需了解,自己百度香口百惠即可)。
最后,口臭茶去口臭,中医更能治本清源,益气宽中,调理肠胃。去除口臭,老祖宗的智慧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