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服务意识,缺乏相关培训
五一假期,生意突然火爆,很多农庄人手不够,临时把亲戚叫来帮忙,由于亲戚不是做餐饮、住宿等服务行业的,出现了一系列让顾客不爽的细节。
要知道,很多休闲农庄、农家乐的生意完全就是靠熟客维系的,离开熟客或者熟客介绍熟客,几乎不会有任何生意。当熟客感受到了别扭的服务后,甚至被激怒后,他还会来吗?他还会朋友来吗?
抛开亲戚临时帮忙不说,农庄长期服务人员,大多也是非亲既故,和庄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样的用人体系下,或碍于脸面,或碍于人情,或碍于懒惰,平时就疏于管理和培训,到忙时就可想而知了。
不懂以退为进,人为设置门槛
有些农庄把方向走偏了,开始收门票。好端端的一个休闲农庄,潜力无限,偏偏要自毁前程,要发展成一个景区。当然,要发展景区也没错,问题是,你的农庄定位到底是啥?
五一期间,这些农庄倒是也挺火,但这是虚火。这好像是在夸农庄生意好,而不是说冷静,实际非然。
有个山庄,五一的确每天也来了500多人,门票卖了三万多元,按理说也挺不错。可是,这就是饮鸩止渴,当你脱离“休闲”这个路子时,你的发展道路越来越窄。当游客对你的农庄的印象是景区,而非休闲度假地时,他们会遵循一个惯性:景区只去一次!更何况,来山庄的多是当地人,一个“景区”有多大魅力让当地人逢假日就要来?
几年之后,实际并非景区的你,日子可想而知。或者说,你已经卖了几年门票,今年生意冷静,也是在情理之中。
休闲度假完全不同于景区旅游,顾客每个周末泡在山庄都有可能。不要看见了20元的门票,却忽视休闲人士的人均消费,也许,他们一个人的消费赶上你卖100张门票。
唯我独尊,不放权
很多农庄的老板很有魄力,要么是商业奇才,要么是当地呼风唤雨的人物,长期以来的经商优越感让他们很难听进别人的建议,在他们看来几乎没有自己搞不定的事情。
这就形成一个好玩的现象,很多农庄都是年龄偏大的人在经营,子女不愿跟随父母发展。这些年纪偏大的庄主,有的不识字,有的不懂网络,有的固执,有的不相信现代管理理念。
拿我认识的一个庄主说明下,这个庄主年龄近70了,开山种地近20年,扩展了千亩山地,被当地媒体称为“当代愚公”。一方面他不认字,一方面他除了支持种果树以外,你给他说的任何改进都置若罔闻,都认为你是瞎胡闹。他的儿子想让他退出山庄管理,可老爷子由于常年开山,身体倍棒,根本不理儿子的茬。几经调停,终于开展了采摘、餐饮项目,老庄主却动不动横加干涉,让好好的项目说停就停。这个五一,就是因为儿子不打招呼添加了几个烧烤炉,被老庄主一怒之下关闭了采摘观光园,不让任何人进园。
我曾经设想过,如果引进一个人来管理,会不会缓和他们父子矛盾呢?面对农业种植的特殊性,我自己都否定了自己。农业产业的管理,很难引进外来人才,而家庭矛盾的是非又无法理清,这是局中局。或许,能给这个山庄带来转机的,仍是他们自身的好好反省。
中国有无数的农庄是家族式管理,亲情、管理长期交织在农庄日常运营中,操之不慎,矛盾就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