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经理:同号“长期大量收购白酒;红酒;洋酒;老酒----回收茅台酒:长期高价回收国酒茅台、茅台30年、茅台50年、茅台80、茅台世博喜酒
实际上,“大师”和“大楼”也只是办大学两个最基础的前提,梅贻琦校长与清华学子、“大师”之间的“化学反应”,并不比100多种“微生物”简单多少,梅贻琦的包容、宽容、开放、坚毅等品格中“微生物”成就了其“百年校长”的传奇地位。同样,清华、北大、浙大、南开等大学的神奇故事,丝毫不比茅台逊色。因而,茅台办大学除了“大楼”和“大师”以外,还要精心培育教育的“微生物群”,否则,难有“茅台酒”的“酒香”。
与酿酒需要“封闭”环境不同的是,大学需要一个“开放”“独立”的环境。“开放”环境指的是必须把大学的“围墙”推到,对所有人开放办学,但茅台学院先天受限于茅台集团,例如对五粮液等著名酒业“开放”想来难度不小,如果将茅台学院办成自己的企业大学,显然有违教育部的初衷。“独立”环境对茅台学院更为重要,毕竟茅台集团的管理思维更多是企业经营的思维,没有多少办教育的基因,茅台学院能否真正独立办学、“教授治校”取决于“老板”——茅台集团是否“放手”。
当然,茅台的“放手”,还需要如何平衡“如何管”“如何放”以及“投资与收益”等的边界,这对茅台集团是一个不小的管理挑战,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的管理链条——以前只需要按照市场的思维办企业办好,以后还需要增加教育的思维。办不好茅台学院或是茅台集团的品牌负资产,再说20亿的投入对于办大学仅仅是一个开始。窃以为,现在对于茅台集团来说,已经是开弓没有回头箭了,只能不惜一切代价来酿香这坛办学的“酒”了,但愿五粮液等著名企业切莫轻易“开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