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道幸福网络心理咨询平台是最贴心的心理咨询平台,称得上是心理咨询方面的超市,任何心理方面的需求,都可以得到满足。经济拮据,找公益咨询师,做免费在线心理咨询;怕咨询无效白花冤枉钱,找不满意退款咨询师;若想简单省事,找咨询师;若有特殊需要,找专属咨询师;若想发展企业,找企业EAP咨询师;若想提升自己,找心理课程讲师。
小时候我想自己30岁应该会长成内心强大无比的大人。
然并卵。如今我都三十五了,想想还有那么多不值一提的内心纠结,这可不是我想象中的未来。
我的女朋友们大多也有类似的感觉:
“怎么什么都还没搞定的感觉,恋爱、结婚、生子,我自己跟大学毕业没什么差别,除了感觉累了、老了……”
“30岁好像是一个人生的节点,你必须要搞清楚什么似的,可是我却觉得我活得浑浑噩噩,我又有男朋友,可是不想结婚,婚姻是什么呢?孩子是什么?我还是个孩子呢。”
“为什么我总是不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我讨厌坐班,可也还是为了房租天天朝九晚五,每天早起都是无数个辞职的念头,到底应该怎么办?为何别人都能安心上班?”
“老家的朋友都结婚生孩子,已经开始过自己的日子了,我自己现在还是一个完全没有定下来的状态。我开始怀疑过去我的工作选择了,我追求的成就感是正确的吗?我为什么要来北京,以至于今天还没找到父母眼中的稳定?”
“一边是尚在哺乳的孩子,一边是升职的机会,两边都放不下,我该怎么办?”
……
人们常常说“30而立”,但如今在巨大的成功压力下,年轻人普遍无所适从,而女孩们更由于传统婚恋、生育的压力,被弄得焦虑、患得患失、迷茫……
前一段时间网络上讨论“92年出生的步入了中年”,更是激起了恐慌一片。
30+的女人辛苦在哪?
电影《》用平行的方式描述女人在岁时的不同状态:
20岁的李心洁在寻找的是成为歌星的机会,她在享受着某种不确定;
而40岁的张艾嘉在纠结衰老后自己是否还有魅力,抗拒着未来太过确定的老之将至;
某种程度上,20岁、40岁的她们都渴望着更多、更丰富的可能性,只有30岁的刘若英在一心追求着“确定”。
她在两个男人之间兜兜转转,一次次地追问自己到底选择谁。她已经品尝过几年独立生活,但是有限的人生经历并不足以给她一个未来的肯定答案。
因为这种迷茫太过空洞,她甚至渴望着风吹过,上帝能给她一点点“提示”,到底怎样的自我安放是正确的?
想来,可能是真的,面对重大选择的“不确定性”才是30岁人生里最难捱的时光。
因为哪个选择都不确定,而且也有了拖延下去会越来越大的试错成本。这时,一份焦灼就产生了。
Lisa,31岁,最近,她正在做翻转人生的重大决定——她想不顾父母反对,从一家铁饭碗单位离职。
她的父母认为她“疯”了,都31岁了,别人都该结婚生娃了,你还要从稳定的职业里辞职?你出去再从头天开始,稳定下来都35、6岁了,到时候谁要你?
只有Lisa自己知道,她努力过了,乖乖女的她,辛苦地讨领导欢心,每天装出一副热爱工作,和并不喜欢的同事搞好关系……
她说,的确也有人认为在这里实现着理想,是非常理想的工作。可她却怎么也喜欢不起来。
“你跟他有什么不同?”我试着让她往自己的内心看。
“那个同事就是学习金融的,他喜欢这个行业,这是他自己选的工作。而这个工作,本来就不是我选的……”
她忽然哭出来。“你知道吗,本来我想学的。这个工作我太不满意了,我哪里都不满意,我感到开心不起来。
我好像一直都走在错的路上,而且还越走越远,以至于我现在一点都不敢谈恋爱,不敢接受别人,我不想安定下来,因为我恋爱了就面临结婚,更加不可能离职,更加不可能离开这个城市、离开父母了。
我父母为我好,我知道,我也不想让他们担心,可我就想离开这里,离开他们……哪怕我是错的也好。”
这里还有另一个故事,关于萌萌。
萌萌今年30岁,她工作8年一直都做着基础秘书的工作。
经常加班加点的她不是不努力,却感觉职场上面没有得到相应的肯定,眼看着新人一波波地来,她压力很大,说再不升职就想离职了。
一次一个同事跟萌萌的上司偶然闲聊,说道“你别给萌萌这么大压力,为了改文件,萌萌经常不吃晚饭。”
上司很诧异“经常不吃晚饭?有那么大压力吗?”
第二天,萌萌的上司找她聊“你是不是一直觉得压力很大?”萌萌没吭声。
上司忽然有点严厉地说:“你别总是不吭声啊,你过分小心翼翼,生怕做错什么,让我觉得你总是把我当坏人。
如果不会好好交流,我怎么把更重的工作任务交给你?”
这句话给萌萌当头一击,她没想到过分努力正是难以升职的原因。
这两个姑娘先后来咨询室问我该不该离职,她们特别焦虑,眼看快到30岁了,工作还这般“不确定”,什么时候才能安定下来?
Lisa过往的生命中因为寻求安全的庇护,她将生命的主体权利出让给了父母。而那却压抑了她的生命力,她的生活哪里都不舒服,因为这不是她所选择的人生。此心不定,生活如何安定下来?
而萌萌则代表很多低自尊的好姑娘,她深怕自己有所错误,被批评,所以筑起了重重的心墙,不惜“物化”外界权威,把他们不当成是活生生的人,而当成是一个个严酷的命令,
所以上司会觉得跟她交流非常困难,更不敢把更为重要的任务交给她,而你更难以想象一个跟内在权威关系不好的人,如何真正升职成为一位所谓“权威”。
不是表层焦虑困扰我们,探索下去会发现,有些问题是内在一个巨大的黑洞,它们投射在你的关系、工作、各种问题上。
离职还是不离职,如果只有能力在表层问题上纠结,就会耗竭自己的精力而痛苦不堪,却没有结果。真正的答案是C。它指向你内在更深层次的生命程式。
我不止听到一个女人说,年龄大了,别折腾了,安稳点,找个人结婚过日子。
好像是你想要安稳、就能有安稳一样。
不是年龄到了,我们就能摆放好家庭、工作、自我一切生命的元素,而是有了能力驾驭人生中的选择,我们才真正长大了。
未婚、已婚、北漂、生娃等现实境遇并不必然造成危机,人如果不建立内在的力量感,那么一种 “未完成感”和“不确定感”将在各种选择前如影随形。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指出,自我同一性,是一种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的个人自我行为能力和相应的行动,也可以概括为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往何处去?”这三个问题的明确认识。
他指出,人生有8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任务要解决,解决得好,会有利于下一个阶段的发展,解决得不好,问题就会被带到以后的阶段并成为日后发展的隐患,它们都在,也一定会“要求”你去解决。
lisa,当她推倒重来的时候,她其实是在说,我20岁并没有选择好,我现在要重新做我自己。30岁的纠结是因为20岁的时候,没有完成的自我发展任务。而30岁再去推翻的时候,你的代价已然这么大了,这时候你的困惑才空前巨大。
除了没完成的自我任务,还有强迫性重复。
萌萌无意识中把严厉的父母投射到工作的上司身上,她畏惧权威,从来没有表达过自我,更不可能真正有独当一面的能力。
人的焦虑下面还有什么?其实就是这些隐藏程式,如果它们不被看到就会累积在体内,总是一再被触发。
《未来简史》里说,智能机器人靠着大数据的各种算法,来为人做各种决定;如果类比一下的话,其实人内在的生命体也像是各种“算法”的集合,在心理学家看来,人人都不过是过往心智模式的囚徒。
生命前二、三十年,其实是一个无意识长成的状态,那时人几乎没有选择能力,好的、坏的通通都印刻下来,成了我们无意识运作的心智程序。
所以成年后人人都会有自己的限制,在遇到外界压力时,那些内在受阻的部分会令你痛苦;而所谓成长,就是意识化这些无意识运作的心智模式,重新发展出新的选择。
你唯一要做的就是继续解开一个个令你痛苦的结,认知自己,走向成长。
一个好友说,生完孩子后,才发现最美好的年华已来。再也没有被时间追着要做的事了,从此可以一马平川地过自己想要的人生了。
感叹“女强人”如她,也有不得不被追赶的事。
但是,我想除了生孩子这事是最客观的30+危机,其他还真没有什么事,是一个真正的30+危机。
你可能期待在这个年龄段一定要安放好自我,要把一些应该有的车子、房子、工作、老公的事都解决,可是,这些怎么得到的问题是表面的假问题,我们要有能力去追问那个真问题,“生命内在的深层焦虑背后是什么”?
今天我们的外在自由空前巨大,这种自由赋予了我们更多的权利,也提出了更高的内在成长性要求。如果没有内在整合能力,我们身为选择的主体,就只能欲望和可能性面前完全地陷入迷惑。
追求生命的开阔性,成长性,是每个人的意义。她不跟年龄有关,不跟性别有关。却是我们生存质量的内在根源,也是我们作为人一辈子真正精神任务。
很多来访者执着与表层焦虑一定会失望,因为咨询师永远不会告诉你,离职还是不离职,答案选A或B。
但如果你有耐心,他会和你一起去找你生命中内在的后花园,这里面还有未被阳光找到的部分,他们相信如果将这些置于理性的光芒之下了,每个人内在其实就都知道该怎么做,而未来并没有什么真的不可能。
心灵导师们深谙这个内在到外在的转化过程,这句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的祝福说得非常微妙:
我祝福你一千个愿望都不会实现,而一万个梦想都会以不知道的神奇方式实现。
是的,不管多少岁,我们理想中的女人,一定都有一张舒服而不纠结的脸,因为我生命的意义毕竟不是为了以年龄为线索安顿好社会要求的一切“应该”的事,而是为了在自己的生命进程中,逐渐成为更好的自己。
别让年龄捆绑你的人生。在我看来,这不仅是一句话语,更是一种态度。你呢?是否曾经、正在,或即将经历30+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