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时期高古玉鉴定要点
鉴赏高古玉有许多方法。除了传世品,高古玉深藏地下两三千年以上,会发生一些"质变",比如氧化白斑(俗称灰皮)、钙化、瓷化、晶状物析出、次生物出现。不同的物质沁入玉器里面,就给玉器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颜色,叫做沁色。有红沁、朱砂沁、土沁、水沁、金属沁、水银沁等。受沁程度要因土壤、气候、压力、温度等条件而异。这些色沁一般都由表及里地去分布,有一种层次感、灵动感和通透感,看上去很自然,很舒服。而现代沁染的玉器,发色死,附在表面,没有层次感。
第一部分;真古玉的特征
如今的书籍文章实在是太多,把人们搞糊涂了。专家高手的认识方法也不相同,有人侧重工、有人侧重沁、有人侧重纹饰、很多的都是凭感觉(看得多了自然有一种自我判断,但是要说具体的又说不上来)、的境界就是神态(新手就更认为虚渺了)。能不能用几个简单的方法来鉴别呢?
1、古玉必须有老旧感,发自玉质肌理内部的老旧,而不是表面的一层。
原因很简单,长期埋在地下的玉器,玉质的内部受沁开始变化,老旧感是由内而外的。作假的玉质很新很嫩,表面做旧看上去似乎很旧,被蒙骗上当。
2、包浆;真正的包浆是整体布满的
包浆就是玉质长时间受空气氧化,自然形成的皮壳(只要露在空气中都会被氧化)尤其是在沁的表面也有包浆,这点很重要,表面有一层玻璃光。作假的一定会破坏玉质表面,使表面失去光泽,沁上也没有包浆(时间短与空气氧化不充分)
3、沁;有内沁和外沁
内沁更重要,一定是发自玉质内部的受沁状态,沁色浓重过度自然,自然的晕散状态,不论是块状,丝状都显得那么天然。对于受土沁的天然蚀孔(放大镜下特征是外口小内堂大,并伴有结晶体)一定是真古玉,无法作假。外沁是活的,经过盘玩会变浅或者没有了,一旦入水后又会浮出表面。
4、自然的开裂钝化
在裂缝部位用放大镜就可以看到像久旱的土地的裂缝一样,缝隙表面呈V字形钝化、自然。看见这个特征真古玉无疑。新的作假的裂缝都是闭合紧密的。
5、古玉的自我修复粘合状玉浆
古玉有自我的修复功能,在裂缝处经常会看见一种粘合状玉浆,这种状况比较神秘,不是短时间就可以形成的。
6、先工后沁
古玉是先完成做工,入土后在受沁,工在下沁在上。沁的自然状态是连续的,如果是沁被工切断了,就有后添工的可能,需要加以提防。
7、磕碰处、断开处一定是与整体的包浆一致
古玉使用过程中难免出现磕碰,或者断开缺失了一部分,那么他的断开面大多是圆滑的(经常抚摸)包浆与其他部分一致。
8、做工;一定是与生产工具联系在一起的
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电动工具。工具的使用代表这生产力的发展,做工由粗到细主要的原因是人们可以把工具做得更精细。不管是手工磋磨还是陀具的使用和电动工具一定反映他的时代背景,特征也完全不同。也有不少这方面的文章,我会在下面各个时代特征中尝试着加以说明。
9、神态;是代表着人们世界观的认识
神玉阶段(古拙的信息扑面而来)、皇玉阶段(霸气十足)、民玉阶段(世俗与美好的寓意)反应的不同阶段的人们的审美和思想意识,一件艺术品首先它是美的,能读懂他的含义就是对神态的理解。再结合沁、工、纹饰等的综合考量,隔着很远你就能接收到它的信息
一、渠沟黄。
这里的“黄”字统指发生了变色的现象。
玉器变色先从渠沟之处变化,色泽变深、变旧。
要色变到这种程度,一般需要百年以上。
二、包浆。
传世玉器生成包浆很快,有二三十年变可显现。
入土生成包浆就很慢,最快也得百年以上,不少的玉器在地下永远也不出包浆。
玉生包浆,年代越久,包浆就越厚。
三、尘霜沁。
玉的表面好像下了霜的大地,又是霜雪,又是灰尘,看似浮在表面,但是擦不下去。
要到这种程度,至少120年以上。
四、绺璺沁。
绺璺沁里面沁进一般色彩需七八十年,要沁入水银沁(黑沁)需200年以上
欢迎致电:厦门御古文化国际市场征集部陈经理:
QQ:
邮箱
送拍流程:(凡欲送拍品者,请将藏品图片发送到电子邮箱,注明您的姓名、电话,所在区域,我们会在三天之内给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