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剂,又名荧光增白剂,是一种荧光染料,或称为白色染料,也是一种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它的特性是能吸收入射光线产生荧光,使所染物质获得类似荧石的闪闪发光的效应,使肉眼看到的物质很白,达到增白的效果。
其作用是把制品吸收的不可见的紫外线辐射转变成紫蓝色的荧光辐射,与原有的黄光辐射互为补色成为白光,提高产品在日光下的白度。增白剂已经广泛应用在纺织、造纸、洗衣粉、洗衣液、肥皂、橡胶、塑料、颜料和油漆等方面。
1. 从常识来看,荧光增白剂在国、内外生产和应用约70年,而国外对荧光增白剂的毒理学研究也进行了多年,人们不可能明知其对人体有毒、有害而仍在世界各国生产、使用。这与常理也说不通。
2. 从现有的试验结果来看(见下5中资料),目前国、内外常用的荧光增白剂产品都不是欧盟REACH(注册、评估、授权、限制)法规框架下的有害物质:既不是“PBT/ vPvB”物质(即PBT——持久性、生物累积性、毒性物质,或vPvB——高持久性、生物累积性、高毒性物质);也不是CMR物质(即CMR——致癌、致诱变、致生殖毒性物质)。
3. 欧盟公布的有关禁用和限用的染料产品中,荧光增白剂作为一种白色染料,没有产品在禁用和限制使用之列。
4. 在我国荧光增白剂产品标准中控制有害物质含量的检验项目有三个:
第一个是“有害芳香胺”的控制,采用的标准是GB 19601 《染料产品中23种有害芳香胺的限量及测定》和GB/T 24101 《染料产品中4-氨基偶氮苯的限量及测定》
第二个是“重金属元素”的控制,采用的标准是GB 20814 《染料产品中重金属元素的限量及测定》。
第三个是“三嗪类杂质”的控制,主要是针对洗涤剂用荧光增白剂。采用的标准是GB/T 《荧光增白剂中三嗪类杂质的限量与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