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仁宗赵祯至和年间(公元1054年至1055年),铸造有至和元宝、至和通宝两种小平钱。至和通宝、“至和元宝”和“至和重宝”的铸造均为对钱。“至和元宝”小平钱有隶书,楷书,篆书三种书体。“至和重宝”有折二、折五钱,存世量少。折五钱背有“坊”,“虢”等记地名者更为稀少。另有铁钱。“至和通宝”也有隶书,楷书,篆书三种书体,是一种光背小平钱。其铸造量大,存世极多,为常见品。[1]
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为发达的时期,以“郁郁乎文哉”著称,“重文”的风气盛行,“搜访前哲墨迹图画”达“百倍先朝”。国粹书法艺术得到了广泛发展,产生了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等著名书法家,北宋皇帝宋徽宗赵佶更是独领风骚的书画家。宋代书法艺术不但在碑刻、卷轴、书信中展现,而且在钱文中也得到充分运用。宋代对钱中篆、隶、真、行体不同风格的钱文书法,成为中国钱文书法艺术的宝典。
至和通宝收购咨询公司,咨询:(王总)
宋代,从宋仁宗赵祯天圣元年(1023年)起,实行铸造对钱的制度。经历了北宋仁宗赵祯的天圣、明道、景祐、皇祐、至和、嘉祐;英宗赵曙的治平;神宗赵顼的熙宁、元丰;哲宗赵煦的元祐、绍圣、元符;徽宗赵佶的建中靖国、政和、重和、宣和;钦宗赵桓的靖康;南宋高宗赵构的建炎、绍兴;孝宗赵眘的隆兴、乾道、淳熙等22个年代,跨时157年。至淳熙七年(1180年)止,共铸有对钱30种。其中仁宗赵祯的康定、庆历年间未发现铸造对钱。从淳熙八年起,不再铸造对钱。
对钱主要是从两种钱币的钱文内容的同一性体现出来,还有两种钱币的铜色、钱制、重量、肉厚、内穿、外廓完全同一规格。对钱的钱文用不同的书体书写,可以配对。对钱亦称对子钱、对称钱、对制钱。日本学者称中国对钱为“复合钱”。
到哪里能快速成交至和通宝,咨询电话:(王总)
宋代对钱,除钱币规格的同一性外,突出地表现在钱文书法的对称美。
“天圣元宝”“明道元宝”“景祐元宝”“皇宋通宝”“至和元宝、通宝”“嘉祐元宝、通宝”“治平元宝、通宝”“熙宁元宝、重宝”为篆书、真书体配对,钱制多为小平钱,“熙宁重宝”有折二钱。
“元丰通宝”“元祐通宝”“绍圣元宝”“元符通宝”“建国通宝”“圣宋元宝”多为篆书、行书体配对,亦有篆书与隶书、真书体配对者。钱制多为小平钱,亦有折二钱、折三钱。
“建炎通宝、元宝”“绍兴元宝”“隆兴元宝”“乾道元宝”“淳熙元宝、通宝”为篆书、真书体配对。钱制多为折二钱,亦有小平,折三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