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收藏一枚诸钱谱不载且从未见过的清仁宗皇帝禺页琰铸“嘉庆通宝”钱。虽其“通”字有些不雅,却是嘉庆钱“色暗易碎”的展现,而遒朗若重山叠翠的“嘉庆”钱文,形成古钱文朗饕恢牡挠≌抡路ò妫萌硕恳恍隆皇褪帧br>印章为我国古代一种特有的艺术品,自古以来就与方孔钱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许元恺《选青小笺》考证北齐“常平五铢”钱文之“平”字,以“平”书上横借用其穿下横廓时云:“古泉文字,往往取巧,后人篆刻印章,减笔权舆(起始)于此”。而此“嘉庆”钱文却将古代印章章法引入其上,集印章章法要素之大成,不失为古钱文“经营位置”(绘画“六法”专用语)的一大创新。
其钱文“嘉”字之“加”,“力”的钩笔和“口”下横笔被“宜忌”成“减笔”状,巧借穿上横廓将二者合为一体,凸显明清大篆刻家何震印章边框“虚实呼应、点划碰边”的音响效果,给人以似书笔在神,非横廓(穿廓)在形的意境,显露出明清印章艺术“应物象形”的“字繁须绵,令如重山叠翠”的遗意。
嘉庆通宝样板币怎么收购出高价,咨询:zhanghp0701(张总)
该印章版“嘉庆”钱径2.3厘米,厚0.05厘米,重1.8克。据《清史稿·食货志》载,嘉庆官铸钱中也有私铸现象,俗称“局私”。从该钱特征上分析,此钱极有可能为“局私”钱,为铸钱谋利而精心制作的印章版,以增强其发行流通量.
报9月29日“钱币”栏目刊泉友孟健来信求答:《宝源局还是宝泉局》一文。经笔者辨认其照片并结合古代铸钱工艺特点考量,认为此“嘉庆通宝”钱应为宝泉局所铸。
怎么样分析嘉庆通宝样板币的价位,咨询电话:(张总)
首先需要更正孟健先生的一点是,宝源局铸造的“嘉庆通宝”之“通”,并非“均为一个点”,也有“两点通”的。此说“一个点”恐怕是凭印象,没有熟读《钱谱》的缘故吧。如宋志强、王立新著《中国古钱币库》第515页、516页,就有四枚宝源局铸“嘉庆通宝”“两点通”普品拓图(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
从刊登的这枚“嘉庆通宝”钱照片上分析,“通”字之“辶”看似只有“一点”,但其书法布局细小的上一点与“辶”下部分的距离过大,如只有一点书,点划之间就显得不够协调,何况此书体并非行草书,由当时名家书写的“嘉庆通宝”钱文是绝无此败笔的。再者,其“辶”旁点划的“留白”处,照片上似有流铜表相,应为铸钱缺陷所造成的“一点通”,而不能判定为“一点通”,所以此嘉庆通宝钱乃为“两点通”普品。众所周知,清代嘉庆钱仍用“母钱翻砂法”,即砂型铸造,而不像机铸那样精致。其翻砂的过程包括铸模(用母钱)砂箱造型、将熔化的铜液金属液浇入砂型、落砂和清理而得到铸件(普通铜钱)。因此笔者认为,此“通”字之“辶”留白铜液的模糊状态即是隐去的“一点”,是铜液在砂腔流动过程中,因翻砂铸钱工艺本身固有的缺陷所造成的,古代钱币中常常出现这种现象,不足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