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青花瓷素以胎、釉精细,青花花色鲜艳,造型古朴多样,纹饰优美而负盛名,是继明代永、宣青花之后,我国青花瓷器的又一个黄金时代。甚至有人认为与永、宣青花相比有过之无不及。清《陶雅》谓:“青花一类,康青虽不及明青之脓美者,亦可以独步本朝矣”。《饮流斋说瓷》谓:“硬彩,青花均以康窑为极轨”。
清代康熙年间的青花瓷素有“五彩青花”之誉,三百多年前的制瓷匠人将发色青翠的青花料糅合入中国水墨画的技法,细绘于糯米般的瓷胎之上。落笔之处,浓淡相宜,成就了“康熙画笔为清代冠”的后世之叹。自东汉青瓷初显,及至宋代,瓷器主流的审美仍以釉色为上,素雅莹润方为上品,彩绘装饰如磁州窑系则只是迎合于民间喜好,并不为士人所重。元青花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审美格局,釉下彩的青花料可在瓷坯上直接作画,青色的花鸟鱼虫皆可跃然瓷身。尤其是明末清初之际,文人画大家辈出,董其昌与“四王”等所绘的山水、人物画,散发出士人阶层的审美意趣,这种画风直接影响到康熙时期的瓷器画作。
以下是清代康熙青花瓷器拍卖成交记录:
LOT号--拍品名称--成交价(万)-拍卖日期
清康熙 青花五彩山水人物.00万
清康熙 青花十二花神杯.00万
清康熙 青花釉里红团花.00万
清康熙 青花龙纹瓶.00万
清康熙 青花釉里红团花.80万
康熙十九年,历经“三藩”叛乱的景德镇官窑正常运作,一批通晓丹青的官员参与到官窑瓷样的绘制中。《清史稿》载:“时江西景德镇开御窑,源呈瓷样数百种,参古今之式,运以新意,备诸巧妙,于彩绘人物、山水花鸟,尤各极其胜。”这些绘画瓷样无疑包含了大批的文人水墨画。由于官窑瓷“规矩准绳,以恭敬止,丝毫不能逾越”,尚不能发挥出瓷匠创作的灵性。但由官窑影响到的民窑作品则肆意洒脱,不拘于形式与内容,同时模仿具有“四王”风格的版画和其他文人画作,佳品不断。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戏剧小说中的名人轶事,唐诗宋词中的绝美意境一一被用于瓷绘之中,方寸之间便可诉说历史与文化。
以青花为水墨在瓷胎上作画还有一妙处,因毛笔吸附的青花料饱含水分,笔触所到之处,必然出现渲染,文人画的笔墨讲究的便是神似。高士多是洒脱风流之人,悠然于山水之间,如何绘制其形态与山水之景至关重要。
《饮流斋说瓷》中记有“康熙画笔为清代冠,人物似陈老莲、萧尺木,山水似王石谷、吴墨井,花卉似华秋岳。”这些富有个性的画家多以摹古为尚,尤以南宋画院派为尊,以康熙青花山水中的山石为例,多用的是南宋画院的斧劈皴进行描绘。青花瓷便借鉴水墨画中的各种皴法,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渲染技艺——“分水法”。瓷画匠依据青料料水的浓淡,分成“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等几个层次,分别渲染作画,与山水画中的“墨分五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使所绘山水树木跌宕起伏,层次分明。
除却“皴法”用笔的影响,西洋绘画技法的东传和西方定烧瓷器图式的影响也促进了“分水皴”的出现。在绘制山石树木等人物背景上,吸收西洋绘画对明暗的捕捉,在青料渲染时灵活运用深浅色调,同时借鉴西洋画的焦点透视手法,画面的表现主次分明、浓淡得当,呈现出历代都未有的立体效果。
《陶雅》载:“雍、乾两朝之青花,盖远不逮康窑。”《饮流斋说瓷》 又云:“ 硬彩,青花均以康熙为极轨。”康熙以后,其胎釉、设色与文人意境备受后世青睐。
鉴定、评估、拍卖康熙青花瓷器请联系吴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