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难料,往往自称“朽者”者,则反而“不朽”。
总有人抱怨老天不公。老天公与不公,还真不好简单判断,或者说根本就是一本糊涂账,说不清楚。陈师曾可以说是“官二代”,同时还是“文二代”。且不说他年轻时即与鲁迅、李叔同这样的人物交游,就是能够身为陈散老的公子,足为人生之幸也。他的学习条件,是无比优越的。这一点,吴昌硕、齐白石、都不能与之相比,甚至黄宾虹也比不了他。
齐白石初到上海时,还带着作品去请教陈师曾,据说齐白石带去的是《借山图卷》。陈师曾对齐白石的画有褒有贬,并作《题齐濒生画册》诗一首:“曩于刻印知齐君,今复见画如篆文。束纸丛蚕写行脚,脚底山川生乱云。齐君印工而画拙,皆有妙处难区分。但恐世人不识画,能似不能非所闻。
陈师曾字画价格多少钱哪里可以交易,咨询:a(钱经理)
正如论书喜姿媚,无怪退之讥右军。画吾自画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这次见面对齐白石的艺术创作影响很大,甚至直接影响到他艺术风格的形成。可就是这样既有艺术天赋,又满腹经纶的旷世奇才,却偏偏英年早逝。齐白石终成为一代艺术宗师,陈师曾则不为一般世人所知,甚至还不如其胞弟陈寅恪。
说到命运,陈师曾有不幸的一面。他5岁时,生母罗氏去世;25岁时,原配范孝嫦(范肯堂之女,范曾姑祖母)去世;38岁时,继室汪春绮(汪凤瀛之女)去世;48岁时,因继母去世,哀伤、操劳过度,染疾而逝。如果陈师曾是一个很现实的人,而不是一位艺术家,不是一位诗人,他或许能够挺过这些失亲之痛。有幸的是,陈师曾虽然匆匆离去,但是他的精神长存,艺术常青。吴昌硕为其题字“朽者不朽”,这样的高度,古今能有几人?梁启超在为陈师曾致悼词中说得也很具体生动:“师曾之死,其影响于中国艺术界者,殆甚于日本之大地震。地震之所损失,不过物质,而吾人之损失,乃为精神。”
陈师曾字画近几年成交记录:
陈师曾山水立轴洒金纸成交价:338万 成交日期:
陈师曾王震吴昌硕细风凉衣久---成交价:173万 成交日期:
陈师曾山水立轴设色纸本成交价:147万 成交日期:
齐白石陈师曾1920年成交价:266万 成交日期:
陈师曾吴昌硕国色天香节临-----成交价:458万 成交日期:
陈师曾花石图立轴设色纸本-----成交价:242万 成交日期:
陈师曾甲寅1914年作成交价:467万 成交日期:
私下交易陈师曾字画不收取前期费用的公司,咨询电话:(钱经理)
陈师曾的不朽,是他艺术创作的不朽。他远绍宋元诸家,近取青藤、白阳、八大山人、瘿瓢子等人遗法。35岁时,他拜在吴昌硕门下,受其影响巨大,同时在坚守文人画这片土地上,作出了重大贡献。他47岁所作《佛手图》即为一证。整个画面简洁而不俗,题跋占据了重要位置,“佛手”却偏置于下方。我们明显感觉到,这幅画的主题似乎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事实上也正是如此。陈师曾在《文人画之价值》一文中这样解读文人画:“即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工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谓文人画。”在这幅画的题跋中,他援引了龚自珍的《露华》,内容涉及佛教,是故,读者在欣赏这幅画时,还获得了许多“题外之音”,这就是陈师曾想要的效果。再看看他41岁的一幅即兴之作《秋花奇石》,严格说,这幅画不一定有多么出奇,关键是其题跋,可以说是一篇微型的《兰亭序》,不妨抄录如下:
吾臂岂有鬼,林子慎勿惊。砉然笔落纸,若刀解牛声。石本无定形,初非刻意成。不用严矩矱,何须宽作程?急风扫窗牗,幻此山峥嵘。壮花肥且美,一一傍石生。揖让为主宾,微物解人情。造适不及笑,尺地胜专城。我石不辞坚,我花不辟荣。持去挂粉壁,聊为洗朝酲。丙辰孟夏于余越园斋中为林君宰平作此画。时林君为予牵纸。骤尔落笔,林君大惊愕。既成,乃知为石也。当时座客旁观,颇以为快。补缀杂卉两种,复题一诗博笑。朽道人恪记于槐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