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钩既是实用物又是高贵的装饰品,所以造型千姿百态。尽管良渚文化时期、商周时期都有带钩出土,但带钩大量使用主要是在战国秦汉。金属带钩主要以铜带钩为主,出现在春秋战国到秦汉。铜带钩造型可分为两大体系:一是以中原为主,形状基本上以琵琶形、“∽”形为主,钩首为龙,钩体鎏金鎏银,错金错银,构成各种精美图案,有些还在钩身雕刻各种图案,浮雕或镶嵌宝石、松石、玉,使带钩更显珍贵。另一个系列就是内蒙、河北、辽宁一带的鄂尔多斯带钩,这类带钩特别注重造型,内容丰富多彩。钩身有虎龙狮豹,有牛羊马犬、飞禽走兽、昆虫、飞蝶、水禽,也有人物造像,乐器、兵器、工具,双人舞蹈,二人抚琴,人物摔跤,包罗万象。
据了解,目前市场上以元明清三代玉带钩为常见,并屡屡拍出高价。2001年12月,在古玩文化艺术品交易海拍卖会上,一组五件清代白玉龙首带钩拍出60.6万元。到了2003年,仍在上海翰海拍卖会上,一件估价7000元的明代玉羊首带钩以60.9万元成交,高出估价数倍。在国外,一件战国白玉带钩曾拍出150万元的高价。而在2008年11月,一件中国西汉时期的黄玉带钩曾以82.525万英镑的高价,在伦敦克里斯蒂拍卖行进行的中国艺术品拍卖会上创造了当时世界玉器拍卖价格的高纪录。
战汉玉带钩哪鉴定便宜可靠,咨询电话:(周经理)
元代玉龙钩的特征龙首小而扁长,龙的双角表现不清。龙首的眉毛上扬,相向弯转呈勾云纹;眉额隆起,有重眉压眼之感;龙首的吻部用阴刻线条表现唇和上下的排牙;龙嘴侧横钻一对穿孔,以示空腔;龙无鬓而有发较粗,发有两撮、三撮之分,且有长有短,长者可披肩。龙钩的钩背上琢的皆系螭,有作伏地状的浮雕,也有螭身腾起其口含灵芝,方首单尾,但尾后部左右卷曲分离。螭身细呈弧形,曲线流畅,偎依贴附在大龙身上,用深雕技法。其龙首与螭之间的间距较大。元代龙钩的形较宽,似琵琶形,钩钮作成长方形环孔或琢成锤形钮,且贴近尾部。
带钩,即束在腰间皮带上的钩形物。多用青铜制,也有铁制的、玉制的。其一端曲首,皆有圆钮。依据发掘出土资料,可知玉带钩的发展概况: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春秋晚期,发现的数量少,形制也不完善,可看作是玉带钩的萌芽时期;战国至汉代,玉带钩数量和类型都极其丰富,是玉带钩的兴盛期;魏晋至隋唐时期,数量锐减,造型单调,进入了玉带钩的衰落期;从宋、元、明、清开始玉带钩又有出土,而且数量很多,可能与玉器的玩赏功能有关。
上海古玩艺术品交易中心近几年对战汉玉带钩市场价格分析估价表:
玉带钩八枚--价格:RMB日期:
战国玉带钩--价格:RMB日期:
玉带钩------价格:RMB日期:
鸟形玉带钩玉璧组珮价格:RMB日期:
鸟形玉带钩玉璧组珮价格:RMB日期:
西汉玉带钩--价格:RMB日期:
汉玉豕、玉蝉及玉带钩价格:RMB日期:
玉带钩------价格:RMB日期:
战国玉带钩--价格:RMB日期:
汉玉豕、玉蝉及玉带钩价格:RMB日期:
战汉玉带钩快速成交去哪里好,咨询电话:(周经理)
玉带钩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在江南地区的良渚文化中,考古发现了一些玉带钩,数量不多,但非常重要。良渚文化玉带钩的型制基本一致,整体呈方块状,是以修整好的长方玉块钻琢切磨而成。它的制作程序先是将玉料切割成长方块形,再在两端用对钻法各钻通一孔,然后以一端的孔为起点,用线割法剜去中部而成钩首。后在钩面作变形细加工,磨光,有时还雕刻纹饰。由玉带钩的型制看,整体造型比较规整,它的一端为穿绳的孔,另一端为勾系的弯钩,钩首较长。
经过了三代的空缺,到了春秋晚期玉带钩重新出现,当然数量并不多,形制与后来的带钩也有明显区别。早期带钩一般都有钩首,但不一定有钩钮,形态不一,处于未完全定型的阶段。从总体情况看,此期玉带钩体型较小,长度一般不超过10厘米,小的不足2厘米。雕琢工艺简单,多为水禽形,钩首向上回望,体背设钮,素面或刻卷雷纹。钩钮多靠近钩尾,随着年代后移,钩钮有渐离尾部而向体中部靠近之势,长度亦渐趋加长。
到了战国中晚期,玉带钩数量较多,且形制确立,从钩首、钩体到钩钮,一般都仿照铜带钩的样式。这一时期玉带钩钩钮多数位于距钩尾三分之一处,带钩长度超过10厘米的已屡见不鲜,也有个别长度超过20厘米者。玉带钩的类型主要有四类:即琵琶形、扁棒形、短方形和宽牌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