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第一站,夜访“神殿”诚品
不知什么时候,语境有了“游学必备功课”的习惯,就是出发前研究行程中的每一处景点,如该景点的历史、文化、故事、资源、产品等进行全面了解,生怕一些重要的、有价值的东西在游学中被遗漏。
相比阿里山、日月潭等妇孺皆知的旅游圣地,诚品书店反而是小伙伴最兴奋的。
在语境大大小小的创意会中,诚品书店是被我们反复学习和研究的对象,比如全球最早“混业模式”的代表、最前沿的文案表达以及创始人吴清友的执着精神等。
这一次,要一睹诚品芳华,激动心情自然难以言表。大约晚上7:30左右落地台湾桃园国际机场,1个多小时后到达酒店,小伙伴们简单收拾一下便集合前往诚品台北信义店。
台北信义店是诚品旗舰店,定位为“阅读博物馆”,在台北101大厦正对面。
整个商场营业面积2.48万㎡,地上6层,地下2层。其中书店位于2-4楼,面积占了1万㎡,其余则是商场零售、餐饮美食、儿童天地等。
1.2亿客流背后的逻辑
在这片3.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仅拥有2300万的台湾人口,每年诚品超过1.2亿的客流量,这个数字着实令人震撼。
作为一间书店,在台湾300多个旅游景点中排名第12。过去的28年,在华人世界,诚品书店是“文化旗帜”一样的存在,不仅是人们了解台湾的一个窗口,更是台湾地区著名的文化产业坐标之一。
是什么支撑诚品巨亏15年
上一部分中的数字让我们看到诚品光鲜亮丽的一面,但很少有人知道,诚品是踏着“尸体”成长起来的,从1989年成立到2004年盈利,连续15年巨亏,诚品成为台湾商业史的反面教材。
巨大的资金投入、经营模式的不断更迭、股东施加的压力……等等,没有创始人吴清友拼死坚持,也许我们根本看不到这个影响全球的商业传奇。
吴清友说:“诚品赔钱的15年,是我一生中最丰富的时间,因为这让我第二次看到了自己。第一次看到自己,是当我拥有的金钱超过生活所需之后,觉得钱不是那么重要。经过诚品赔钱的15年,我至少看到了自己对生命态度的诚恳,即便是执迷不悟,不知变通。”
领先全球的商业模式
从商业角度看,这个已成为现象级书店的商业史,它的商业模式也许和你想象的并不一样。
1989年诚品创办以来,经历了无数次商业模式的调整,从单纯的经营书籍,到复合式的经营模式,再到衍生式的经营模式,15年的时间才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看懂诚品的盈利逻辑
我们知道,纯粹的书店无法在残酷的商业世界里盈利已经成为真理。书店面积越大,赔得越多。
台北信义店,位于台北101对面,地理位置优越,每一天的租金是20万人民币,一年下来是7300万人民币,对于很多企业而言是难以承受的。
在台湾和香港,诚品书店都以租赁方式经营。这种模式的结果就是“诚品造就了商圈,但诚品自己不是商圈的受益者”。
大陆截然不同,如苏州诚品,以文化产业撬动房地产,自己拿地开发;上海中心诚品,则无需自己拿地建设,转而成为强势的包租公,被文化创意吸引,以极低租金引入,目的就是引流。
在语境看来,在残酷的商业世界里,诚品尚能如此温柔又人文的存在着,靠的就是高利润的副业反哺低利润的图书销售业务这套商业模式。
除此之外,诚品的成功有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诚品摄入房产开发,能自给自足,不需要支付高昂的租金;
诚品28年积累的市场能力,强大人气流量成就“强势包租公”的运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