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道幸福网络心理咨询平台是最贴心的心理咨询平台,称得上是心理咨询方面的超市,任何心理方面的需求,都可以得到满足。经济拮据,找公益咨询师,做免费在线心理咨询;怕咨询无效白花冤枉钱,找不满意退款咨询师;若想简单省事,找咨询师;若有特殊需要,找专属咨询师;若想发展企业,找企业EAP咨询师;若想提升自己,找心理课程讲师。
不知道从何时起,我们变的越来越独立了。
也许是因为看了太多“人生就要靠自己”,“人生只能靠自己”之类的书,或听了太多之类的话,也许是因为这个世界整日爆出太多的纠纷、问题,让我们觉得人心叵测,知人知面不知心,“人心不足蛇吞象”。
为了避免这些背叛、辜负发生在自己身上,我们提升了自己的“安全装备,”并且一再的发展出巩固这种“安全”的技能。
总之就是我们变的越来越坚强,越来越独立,越来越无坚不摧。
“你是越来越独立了,越强大了,但是你也越来越累了,越来越寂寞了。”
“你是物质越来越能自足了,但是你也好像越来越没归属感,也很难快乐了。”
似乎正是无数人生活的写照。
“独立”是现代人生活的一种病,一种防御自己虚弱的“病”,一种希望全方位“控制”自己生活的“病”。
独立之所以这么受人推崇,是因为在当前的词汇语境中,大概很多人都把独立等同了强大,而我们之所以很推崇强大,是因为我们的文化在推崇一种倾向:反弱小。
每种社会都有自己的主流文化,那些被主流文化所排斥的特质,容易被打入“羞耻”的范畴,这意味着一个生活在主流文化是推崇强大的时代,弱者,或者发现自己虚弱品质的人内心会自带羞耻感。
这种“羞耻感”决定了人们只会允许自己强大,不准自己脆弱。
但同时很矛盾的是,脆弱是人性真实的一部分。
当我们不敢表达自己的脆弱,认为脆弱是一种带有羞耻的成分的特质的时候,我们就再也不敢展示自己的脆弱,不敢暴露自己的虚弱,我们需要仅仅的维护住自己这部分“家丑”,以免被人耻笑。
维护脆弱,让自己一个人去消化脆弱,并且过度的发展这种能力,就会让一个人越来越独立,越来越会发展自己的控制性,同时会让我们丧失掉真正依赖别人的能力。
——真正的依赖正是建立在分享脆弱的基础上。
《我的前半生》里的唐晶,独立性非常强,但同时内心脆弱,为了防御内心脆弱,在亲密关系里不敢依赖别人。
同时她的男朋友贺涵,更是一个独立性很强,喜欢用征服和控制展现自己能力的人,唐晶不敢暴露脆弱,贺涵发现不了自己有脆弱的一面,导致这俩人恋爱十年都无法结成正果—-缔结可以分享脆弱和信任的亲密关系。
无数的“唐晶”和“贺涵”正在被这个社会催生出来:一方面是个人能力越来越越强的个体,另一方面是越来越脆弱的关系。
在单枪匹马里我们是英雄,但在关系经营里,我们的成绩一塌糊涂。
据统计,2017年离婚率已飙升至39%,单身人口已经超过2亿,一方面这固然跟传统的关系结构模式被瓦解有关,另一方面这也反映出在新的时代,我们在关系的建立和维护上面临很多问题。
这是一个反脆弱的时代,而反脆弱,则容易导致人们内心封闭。
镶嵌在社会中的家庭其实是社会规则执行的有力组成部分,这就导致了那些被社会定义为含有更多羞耻感的东西会被家庭的规则禁止。
如果一个家长从小对孩子的教育就是人不能脆弱,必须强大,才是一种正确活法的话,这个孩子之后的一切行为可能都会禁止自己脆弱,并且会嘲笑他人脆弱。
他可能长大后会感知不到自己的脆弱,而总是展现自己强大的一面,像贺涵那样,结果就是他也感受不到别人的脆弱,从而不能给心爱的人更多有限的呵护。
这样他构建的人际关系也会充满强力和控制,而缺少一些温情和体贴,平等和接纳,其实容易断掉。
在另一些家庭里,父母可能过度追求强大和优秀,从而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或者按照完美主义的标准要求孩子,从而在孩子真实的生活里制造了太多否定,每一次否定都会让孩子体验一次脆弱和无助。
这种从小体验到的自己不行带来的羞耻会深深的潜伏在一个人的内心,成为一种恐惧,让他以后再也不敢表现脆弱,甚至不能接受任何否定。
这样的人长大后在一切关系里都容易出问题,就好比他身上埋着雷,一不小心就被外界踩着,然后爆炸。
被否定过多的人身上绑着很多雷,他们小心翼翼,负重前行但即便这样,还是容易一不小心就被外界引爆,导致自己受伤,对于这种人,建议找心理咨询,去进行心理卸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