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圭,古玉器名。古代帝王、诸侯朝聘、祭祀、丧葬时所用的玉制礼器。为瑞信之物。长条形,上尖下方,也作“珪”。形制大小,因爵位及用途不同而异。《周礼春官典瑞》有大圭、镇圭、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四圭、裸圭之别。周代墓中常有发现。
从出土西周玉器来看,西周300余年的玉器是新的风格逐渐取代商玉风格,从商玉立体的、平面的、繁复的、简单的多种类型的玉器,逐步转化为薄片状、平面阴线刻为主的玉器,较多地沿袭了商玉线条简练的做工,后期又出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阴线细密纹饰玉器。而玉圭早见于新石器早期,它是由当时的石斧演变而来的。石斧是在狩猎、劳作和部落战争中所使用的工具,逐渐演化为了圭。进入西周,玉圭成为朝廷祭祀的一种礼器,后来又成为一种权利的象征。朝廷在分封诸侯时,常常赐以玉圭,作为统治地方的权杖。获得玉圭的诸侯在封地内掌握有生杀大权
西周玉圭收购交易权威吗,咨询电话:(吴经理)
玉圭(图一)长7厘米,宽1.5厘米,和田青玉。玉圭(图二))长8厘米,宽1.8厘米,和田青玉受沁,局部呈鸡骨白色。两件形制相同,素面,上端为三角形,下部为长方体,表面经过抛光打磨。圭出现于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时期,商周至秦汉时期广泛应用于社会的诸多领域,是一种多用途的玉器。据《周礼》记述:在吉、凶、军、兵、嘉五种礼仪活动中,以圭的使用为普遍。圭作为重要的礼玉之一,不仅用来祭礼天地神灵,象征等级制度,而且还被用于朝觐、婚聘、丈量土地、测定时间、表示重量等。
圭的形制特点因时代不同,种类相异而存在较大的差别,新石器时代的"玉圭"从严格意义上讲并不是真正的圭。这种长条形,平首带穿的玉器多见于龙山文化,以素面为多,少数在下端饰有阴线弦纹,精美者刻有兽面纹。纹饰系用利石刻成,有明显的刻划痕迹。
西周玉圭近几年成交记录:
清乾隆乾隆御题玉圭插屏一-----成交价:314万 成交日期:
清乾隆仿古白玉圭成交价:462万 成交日期:
玉圭成交价:423万 成交日期:
清乾隆乾隆御题玉圭插屏一-----成交价:435万 成交日期:
西周白玉圭-成交价:544万 成交日期:
清乾隆仿古白玉圭成交价:146万 成交日期:
白玉圭一对-成交价:294万 成交日期:
西周玉圭收购交易哪好,咨询电话:(吴经理)
真正的玉圭见于商代,有两种形式,一种平首,圭身饰双钩弦纹,另一种尖首平端,近似后代的圭。周代玉圭,以尖首长条形为多,圭身素面,尺寸一般长15至20厘米。战国时期出土的圭数量较多,其中不少是石制的。圭身宽窄大小不一,现今所见的均为光素。山西侯马盟誓遗址所出的盟书均书写于不规则的石圭上。汉代玉圭已从社会日常生活中消失,只有王公贵族为了显示其地位,才特别雕造了少量的玉圭。宋以后,历代都有不少仿制品。明代玉圭呈尖首平底状,有的器表满布浮雕的谷纹或蒲纹,有的阴刻出四山纹,寓安定四方。
《周礼·春官·大宗伯》曰:“以青圭礼东方”。可见青玉圭在商、周时期是用来祭祀东方之神的礼器,属六器之一。
据史料记载,有孔玉圭早在夏代就已出现,平首(邸)圭则多在西周以前,尖首圭则出现在西周以后了。这从有详细考古记载出土的有孔平首圭的实物资料中可以进一步得到证实。
《中国玉器全集·2·商·西周》图5刊登了商代早期平首双孔玉圭的彩照;图197则刊登了西周早期平首单孔玉圭(又称玉铲)的彩照,这就为日后传世的玉圭提供了实物参照器。图5双孔玉圭圆穿孔间有双凸线两组,组间夹有带状菱形刻纹,立体感较强,端刃平直。而图197早期平首西周玉圭则光素无纹,圭(铲)背平直,刃口由两面斜磨而成,端刃呈微凸状。这些细微的差别,也为日后准确断代提供了微观依据。
==============================================================
如果您手里有藏品打算出手,可以尽快联系我,帮你藏品鉴定 私下洽购 高价收购 估价 拍卖欢迎来电咨询
广州溯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市场部:吴经理 电话:
(主要负责藏品交接,征集,洽谈合作)
号:关注了解上拍流程,私下流程,现金收购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