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考证,中国屏风起源很早。古有“禹作屏”之说。类似屏风的家具陈设和使用,在西周初期已经开始。不过当时没有“屏风”这个名称,而称其为“邸”或“扆”。《周礼》:“设皇邸。”邸,即是指屏风。皇邸,就是以彩绘凤凰花纹为装饰的屏风。古书载有“黼扆”、“斧扆”、“斧依”,都是一个意思,指的是古代帝王使用的屏风。屏风也可称为“座”,专指御座后所设的屏风。《史记·孟尝君列传》中有“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的记载,可知屏风之名应该出现在战国时期。《三礼图》说:“屏风之名出于汉世,故班固之书多言其物。”这是说明西汉时期屏风的使用已经比较普遍了。
收藏选购屏风要看准五要素:一是看形制,如插屏的形体大小,一般都是中规中矩的方形,与长方形。二是看材质,插屏由座框和插芯两部分组成。如果一座插屏的座框和插芯材质相差太远,就要当心赝品了。虽然屏座和屏框不是瓷板屏风价值的决定性因素,但从长远看,原座原框的瓷板屏风显然更具有收藏价值。三是看芯面:供人赏玩是插屏的主要功能。四是大理石屏的价格高低主要由图案决定。好的石片要有象形性,比如名山名水、名人形象、动物形象等。其价位与图案一般的石片相比,往往相差不止一位两位数。五是要看屏风书画是不是名家大师作品。
玉屏风值不值钱,咨询电话:(吴经理)
如,2010年11月,一件董寿平墨竹屏风在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会上以190.4万元落槌,2010年12月,一件吴昌硕十二扇花卉屏风在广州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会上以3696万元价格成交。董寿平、吴昌硕其屏风书画作品拍卖的成功,主要得益于画家超凡的绘画才能和极高的社会知名度。
屏风在三千年前的周就以天子专用器具出现,作为名位和权力的象征。经过不断的演变,屏风作为防风、隔断、遮隐的用途,并且起到点缀环境和美化空间的功效,所以经久不衰流传至今,并衍生出多种表现形式。当今屏风主要分围屏、座屏、挂屏、桌屏等形式,其中大型屏风能展示出那种高贵的气势,是客厅、大厅、会议室、办公室的。
玉屏风近几年成交记录:
红木嵌玉屏风成交价:228万 成交日期:
清十八世纪御题诗句刻花纹-----成交价:195万 成交日期:
清十八世纪御题诗句刻花纹玉---成交价:266万 成交日期:
红木嵌玉屏风成交价:265万 成交日期:
蟠螭纹玉屏风成交价:125万 成交日期:
人物玉屏风-成交价:119万 成交日期:
红木嵌玉屏风成交价:213万 成交日期:
玉屏风的现在价格,咨询电话:(吴经理)
它可以根据需要自由摆放移动,与室内环境相互辉映。以往屏风主要起分隔空间的作用,而更强调屏风装饰性的一面,既需要营造出“隔而不离”的效果,又强调其本身的艺术效果。它融实用性、欣赏性于一体,既有实用价值,又赋予屏风以新的美学内涵,是极具汉族传统特色的手工艺精品。
美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于是,家具中的屏风制作也应运而生了。早大多放在床后或床侧,后逐渐由固定的发展为活动的,式样和功能也不断出现了各种变化。屏风的诞生,开始是专门设计于皇帝宝座后面的,称为“斧钺”。它以木为框,上裱绛帛,画了斧钺,成了帝王权力的象征。《史记》中也记载:“天子当屏而立”。经过一段漫长时间的发展,屏风开始普及到民间,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成了古人室内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屏风的制作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立式屏风、折叠式屏风等。后来出现了纯粹作为摆设的插屏,它娇小玲珑,饶有趣味。古时,王侯贵族的屏风制作非常讲究,用了云母、水晶、琉璃等材料,在镶嵌工艺上,用了象牙、玉石、珐琅(fàlánɡ)、翡翠、金银等贵重物品。可谓极尽奢华。然而,民间的屏风制作大都崇尚实用朴素。
==============================================================
如果您手里有藏品打算出手,可以尽快联系我,帮你藏品鉴定 私下洽购 高价收购 估价 拍卖欢迎来电咨询
广州溯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市场部:吴经理 电话:
(主要负责藏品交接,征集,洽谈合作)
号:关注了解上拍流程,私下流程,现金收购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