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号)混凝土的强度主要是由水灰比控制,若混凝土中水或水泥、矿粉、粉煤灰某个组份一旦发生波动,将造成混凝土强度的波动。由于混凝土的质量验收是以其28天抗压强度为标准,对生产的质量反馈具较大滞后性,因而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就尤其重要。目前搅拌站一般是通过配合比试配,取得一定水灰比下对应的混凝土坍落度,在生产过程中,通过控制混凝土的出机坍落度达到稳定水灰比的目的。而事实上,通过对砂、石、水泥等原材料性能的大量试验分析,我们发现,混凝土的坍落度有时并不能真正反映其实际用水量或水灰比大小。日常生产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混凝土的坍落度控制的很好,同时水泥28天胶砂强度也很稳定,而混凝土强度仍然是大幅波动!通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和大量的试验分析,我们发现混凝土强度的波动与下列因素紧密相关:
1 水泥的标准稠度或矿粉及粉煤灰的需水量比的变化
水泥的标准稠度反映了达到同样的稠度所需要的拌合水量。从水泥的生产工艺来说,没有哪一种水泥的标准稠度是稳定不变的,其随着矿物组成,掺加的混合材品种、掺量、及比表面积的变化而变化。当水泥的标准稠度从26%变化到27%时,即标准稠度用水量从130g增加到135g,此时虽然水泥强度没有明显变化,但水泥胶砂的流动度却明显减小了。对于配比用水量为150 kg,水泥用量300 kg的混凝土来说,要达到同样的坍落度,其实际用水量就将增加×5=3000g,从而导致该混凝土的水灰比从0.5增大到0.51。事实上,同理,如水泥标准稠度增加到2%时,将导致混凝土实际用水量增加6kg/m3;。
另一方面,我们目前常用的矿粉和粉煤灰的需水量比变化也对混凝土的实际水灰比造成了较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矿粉或煤灰的需水量比从98%增加到100%时,如要保持混凝土的坍落度不变,则其实际用水量至少增加3.5kg /m3;(以配比设计矿粉+煤灰=120kg /m3;为例)。而实际上这种变化时常发生,有时更大。
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一是材料验收时将稠度(需水量)指标作为验收标准之一,超出则拒收;二是保持配比用水量不变,即通过增加外加剂掺量来增大混凝土的坍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