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随着定位理论大热,很多企业都接触了也学习了定位理论。我们接待过的企业老板大多对定位一知半解。
十有八九的企业老板经常把“我要定位某个市场、定位高、中端人群、定位于哪个年龄段……”
大都把定位简单理解为产品、价格、渠道等方面的定位。
其实,企业选择定位时,首先要考虑3个要素.
否则定位越早,受伤越深
一、不考虑品牌认知谈定位
国酒茅台是老百姓家喻户晓的高档白酒品牌,但是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茅台相继推出了茅台红酒和茅台啤酒。
茅台啤酒定位“啤酒中的茅台”,乍一看貌似很厉害,但是仔细琢磨总觉得哪不对劲:“茅台居然产啤酒呢?”、“茅台不是做白酒的吗,啤酒有青岛、燕京的好吗?”消费者原有对茅台的认知因其同名的啤酒而产生困惑,这就是茅台啤酒一直销售尴尬的原因。
有意思的是,另一个品牌“宁城老窖”早先以一句“塞外茅台”(由于某些原因该口号不能继续沿用)巧妙借势大众对茅台品牌的“好的白酒”的认知而迅速打开销路。
现代商战,
主战场是在消费者心智,
定位的力量,
来自对公众固有认知的因势利导与深度挖掘,
定位首先要符合受众已有的认知,
脱离消费者的认知做定位只能南辕北辙,
更不会让你的品牌成为顾客第一选择。
二、不考虑企业发展阶段谈定位
1
1、盲目学习优秀品牌
很多企业“爱学习”,不否认这是好事情,但毫不客气地说,大多企业老板的学习都是学了形而学不了神。学习优秀企业、品牌,但是不了解人家成功的时代背景、商业逻辑与市场阶段,盲目套用,失败了还不知道原因出在哪里。
2
2、定位≠开创新品类
很多企业学习了定位后,以为定位就是开创新品类,开发新产品,创造新概念,从而乐此不疲的创造新品类。创造一个新品类其实教育成本很高且不是根本目的,开创新品类是创建消费者心智认知优势的一种形式或方法,不要依赖创造新品类来定位。其实在中国这个大市场,很多老品类领导者尚无人占据,这才是我们最划算的切入机会。
3、情感、软性无法代替
很多老板很“文艺”,大谈情怀与梦想,故而给自己的品牌做定位的时候注入了太多的“诗和远方”,结果消费者不买账。
想用情感类、软性的品牌口号一定要考虑你的品牌阶段是否在消费者“关注圈”内,或者自己企业、品牌的发展阶段,是否属于行业数一数二的品牌。比如苹果,在大众关注圈内,所以苹果每出新品,广告文案可以让人赏心悦目、玩味十足,如果你企业还没到苹果的发展阶段,劝你还是让消费者第一眼能看到你是干什么的更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