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瞰图/平面图(3D建模技术)
√高端画册(精美,有图有真相)
√概念规划设计文本(前瞻性)
√节能评估报告(专家评审,案例多,经验丰富)
√可行性研究报告(备案、立项、批地、申请银行贷款、政府补贴)
√资金申请报告(申请专项资金)
√商业计划书(融资或者企业自用)
√招投标书(中标率高,价格低)
咨询热线:、或 QQ: 胡老师
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是农业的结构调整,更是农业的制度性改革。中央提出的“三去一降一补”任务,对于农业而言,重在补短板。
山东是农业大省,粮食产量、进口量和库存量“三高”并存。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山东口岸进口粮食1919.6万吨,总量比2014年同期增加17.1%。随着近10年来土地租金、劳动力、农资等成本上涨,山东省大田作物的生产成本年均增长11%以上,2010年—2013年间,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年均增长5.2%,粮食生产比较效益偏低,农民种田积极性下降。与此同时,山东省人均耕地面积仅有1.16亩,低于全国1.35亩的平均水平,人均水资源量355立方米,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6,资源承载过重是不可忽视的问题。此外,山东省农产品专用品种严重缺乏,美国有3000多个专用玉米品种,我国只有100多个品种,山东盛产的小麦、苹果等专用品种也较少。省金兰立项印发的《山东省农业现代化规划(年)》,提出到2020年,全省粮食产能达到1000亿斤以上,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以上,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4%。
金兰企划十年经验从省宏观经济研究院了解到,该院在分析研究山东省农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山东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农业科技创新、放活农村用地经营、补农业生态短板五个方面着力。
省宏观经济研究院相关研究人员认为,把农业结构调好调顺调优,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需要以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农业科技创新降低成本。弥补制约农业发展的薄弱环节,既要补农业基本建设之短,也要补农业生态环境之短,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目前,山东省很多地方对产业融合的理解还没有走出产业内分工的思路,在政策制定上过于强调对单一农业内产业化的建设,忽视了对第二、第三产业中高度发达的细分产业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