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候,和田玉因产于昆仑山被称为"昆山之玉",以后又因位于于田国境内而被称为"于田玉"。直到清光绪九年设立和田直隶州时(1883年),才被正式命名为"和田玉"。
拍卖结果LOT号: 0350估价: 2,250..00万 成交价: 3,494.40万
拍卖结果LOT号: 0738估价: 1,288..00万 成交价: 1,840.00万
拍卖结果LOT号: 0058估价: 1,200..00万 成交价: 1,500.00万
拍卖结果LOT号: 0109估价: 1,180..00万 成交价: 1,344.00万
拍卖结果LOT号: 0456估价: 1,220..00万 成交价: 1,225.00万
拍卖结果LOT号: 1918估价: 900..00万 成交价: 1,127.00万
拍卖结果LOT号: 0227估价: 2,500..00万 成交价: 1,108.80万
拍卖结果LOT号: 0107估价: 280.00-398.00万 成交价: 627.20万
拍卖结果LOT号: 0358估价: 500.00-800.00万 成交价: 517.50万
和田玉的主要矿物为透闪石、阳起石,可含透辉石、滑石、蛇纹石、绿泥石、绿帘石、斜黝帘石、镁橄榄石、粗晶状透闪石、白云石、石英、黄铁矿等。[1]
和田玉主要结构有以下6种:
1.毛毡状隐晶质变晶结构:这是和田玉最典型的一种结构,表现为:透闪石颗粒非常细微,粒度在光学显微镜下无法分清其轮廓,大小均一,交织成毛毡状。具有该结构的和田玉表现为细润而且致密,是优质和田玉所具备的特性。该结构在白玉、青白玉、青玉、墨玉中均可见到,与和田玉质地紧密相关;
2.显微纤维一隐晶质变晶结构:指由纤维状透闪石和隐晶质透闪石组成的结构,其中纤维状透闪石呈弱定向排列;
3.显微纤维变晶结构:透闪石多呈纤维状聚集,大致平行分布;
4.显微片状隐晶质变晶结构:指主要由片状透闪石和隐晶质透闪石组成的结构,其中片状透闪石的含量不高,具有弱定向性。肉眼观察手标本时,片状透闪石表现为斑点状杂质;若大量存在,则会影响玉石的质量,在琢磨时需要剔除,故具有该结构的玉石质地一般较差;
5.显微片状变晶结构:透闪石颗粒呈叶片状分布,具有该结构的玉石质地一般较粗,甚至无经济价值;
6.放射状或帚状变晶结构:该结构在和田玉中较少,是纤维变晶结构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表现为透闪石纤维颗粒聚集成帚状,并伴有微弱的波状消光现象。推断可能是在气水溶液热变质的条件下,透闪石围绕中心强烈向四周急速生长,结晶成放射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