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说明
战国时期“下阳”背“十七·两”大型三孔布一枚,文字清晰,边廓整齐,品相完美,通体老坑传世古色,为先秦货币中著名珍品。清嘉道间金石学家张廷济、近代收藏家张叔驯递藏,流传有绪,拓本见载于几乎所有古钱币重要著作,征集自海外资深收藏家族,极为珍稀。
有关三孔布最早的记载,见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初尚龄著《吉金所见录》。拍品“下阳”背“十七·两”三孔布首度著录,则出现于张廷济《古泉拓本》,张氏手批“形质古朴,其字亦古雅可宝”;张廷济殁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可以据知此枚三孔布入藏清仪阁的时间下限。以后不知飘坠何方,至上世纪三十年代始见踪迹,按沈子槎批校张廷济《古泉拓本》,此币下注小字“此品余得自范福升,以让叔驯者”,则当时由沈氏经手而入齐斋秘箧可以复按。张叔驯于三十年代后期去国,遂流传海外,辗转由现今收藏家族珍藏数十年。此币不仅以珍罕见重,亦为现今存世三孔布中最早载于著录者,传世几历二百年,授受源流端绪井然,其名贵可知。
三孔布的形制和圆首圆肩圆足布相似,但在首部及两足穿孔,故习称为三孔布,其铸造国别有赵国、秦国、中山国三说,铸行年代亦有公元前四世纪、三世纪的争议,分歧较大。自清中期始入谱录后,无论残、全均被视为泉中珍品,得以获藏者如清代张廷济、陈介祺、鲍康、刘鹗,民国时张叔驯、方药雨、陈仁涛等人,均为当时赫赫有名之收藏家,无不视若拱璧,惟藏品后来大多流散海外。目前所知收藏三孔布最富者为日本银行,国内除少数公立博物馆外,私人收藏寥寥无几。长期以来,鉴藏界多认为三孔布是“三晋布币中最稀少一种”、“实物多已湮没无闻,保存在私人手中或文物部门的也寥若晨星”。
三孔布币面纪地名,据学者研究,“下阳”在今河北省宁晋县东北;币背纪重量“两”或“朱”,间纪数字,分为两种币值,大者一两,小者十二朱(半两),目前发现以小型居多,1983年山西朔县首度考古出土的“宋子·十二朱”和国内各公立博物馆藏品,亦均属小型三孔布。
三孔布因形制特殊,存量极稀,是先秦货币中最富神秘色彩的一类,如今已发现的品种除“牟”字(包括大、小二型)已过10枚外,其余均在10枚以内,不少是仅见的孤品,其收藏价值自不待言,2010年嘉德春拍一枚“武阳”背“两”三孔布,仅见品,成交价格为352.8万元,至今是古钱币拍卖的纪录;2012年诚轩秋拍一枚战国时期“下阳”背“十七·两”,成交价368万元。
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特点
20年前,中国艺术品市场仅仅是以收藏家和国有博物馆为主要买家的专业性市场,一般人参与较少,宏观经济环境对艺术品市场影响不大。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财富积累,中国艺术品市场迅猛发展。从2009年开始,中国艺术品市场比肩美国和英国,一直稳居世界三大艺术品市场之一。伴随着艺术品市场向高价位发展,中国艺术品市场从收藏时代向投资时代的转变,以投资为目的的企业收藏家和艺术品基金成为最有实力的买家主体,价格的提升使得艺术品的审美属性弱化,而其投资属性增强。企业家和企业资金的入场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规模推升到新的高度,改变着中国收藏市场的格局和结构,投资收藏主体更加多元化。艺术品的消费、收藏和投资需求越来越大,艺术品市场的社会关注度在提升。
艺术品投资的财务收益
艺术品与其他金融资产有显著的差异,艺术品资产的异质性和弱流动性增加了度量艺术品价值的难度。艺术品价格指数可以跟踪反映艺术品市场价格变化进而度量艺术品投资回报率。目前计量艺术品价格指数的模型主要有平均价格法、重复交易法和特征价格法。
术品投资的精神收益
艺术品本身就是文化产品,其精神文化价值远比财务收益更为直观和重要。不少学者认为投资艺术品得到的收益更多来源于精神收益而非资产增值,投资艺术品目的在于观赏中所带来的精神回报,这是投机者无法感受和体会到的。
因此,购买艺术品最主要的原因是喜欢,是因为与艺术品的相遇触动了你的内心情感,而不是只为了赚钱。如果只将艺术品当成与股票、债券没有区别的投资工具,丝毫感受不到任何的精神收益,建议不要进入艺术品市场。因为,与其他常规的金融产品相比,艺术品专业门槛较高,很多人没有鉴定和估值能力,变现性较差,而且大量艺术品不具备财务收益。
——————————————————————————————————
——————————————————————————————————
古玩鉴定交易联系人:陈先生(市场部总监)
古玩鉴定交易请咨询:(电话//)
《文化说事,明白做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