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中,孙鼎惨遭审查达8年之久。1975年8月,又被下放到上海汽车附件厂。处于逆境,他仍一如既往,手不释卷,孜孜以求,探索原子能、计算机、风力发电和改进绝缘材料等新课题。1977年9月22日,因逝世于上海。1979年,其家人遵照孙鼎遗愿,将其生前所藏2008件文物悉数捐献给上海博物馆。
元朝是以行钞为主,相传元世祖忽必烈建都上都城后,曾想仿效宋朝以铜钱为主要流通货币,但有大臣劝阻道:“铜钱乃华夏阳明之用,我们起于北方草原地区,属于幽阴之地,不能和华夏阳明之区相比,我国适用纸币。”忽必烈认为有理,便决定用纸钞而不用铜钱了。
延祐通宝行情前景怎么样,延祐通宝收购高价格记录现金交易
元初时,由于军事掠夺和租税榨取以及强制流通纸币,国家集中了大量的金银财物。但是自元世祖忽必烈以后的皇帝都是“败家子”,他们骄奢淫逸,挥金如土,国家财政日渐不足,自元英宗以后的天子们更是变本加厉,贪财好色,挥霍无度,后来皇帝们甚至以卖官职来维持他们荒淫无道的生活。皇帝带头干,底下的臣子们就更加肆无忌惮,愈发猖狂了。当时的官场如市场,明码标价,公开买卖,伸手,名目繁多,见面要“拜见钱”,过生日要“生日钱”,逢年过节要“追节钱”,补得好职位叫“好窝窟”,连没事白要曰“撒花钱”等等。连当年威震欧亚大陆的蒙古也都整日花天酒地,夜夜笙歌了。元朝中晚期的官场真是到了极点。
至大以后,各朝年号也都有铸钱,元仁宗铸有“皇庆元宝”汉文楷书钱,还有“延祐元宝”、“延祐通宝”、“延祐贞宝”;元英宗铸有“至治元宝”、“至治通宝”等钱,又有一大钱面文由三个少数民族文字组成,分别为八思巴文、察合台文、西夏文,四个字由三种文字组成的“至治通宝”极少见。元泰帝铸有“泰定元宝”、“泰定通宝”以及“泰定元年”等钱;致和元年铸有“致和元宝”。元文宗铸“天历元宝”、“至顺元宝”、“至顺通宝”,又铸有至顺壬申钱,背有“太已”“护圣”等字。元顺帝则铸有“元统元宝”小钱、“至元通宝”、“至元元宝”。
元朝仁宗,延祐年间(公元1314-1320)铸造。形制大多为钱,大者极少见。今存世不多,比较珍稀。仁宗另铸有“延祐元宝”。
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时铸有“至元通宝”。传世有两种,一种为汉文楷书钱,另一种为八思巴文,俗称蒙文,大小似折二钱。元成宗在元贞年间(公元年)铸有“元贞通宝”钱,“元贞元宝”折二钱,皆汉文楷书;又有八思巴文“元贞通宝”,似折三钱;大德年间(公元年)有“大德通宝”,有汉文楷书钱、八思巴文钱两种,汉文楷书钱有、折二、折三等,八思巴文钱只有大钱,大小在折二、折三之间。
元武宗在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曾铸有两种钱,一种为“至大通宝”汉文楷书钱;另一种为“大元通宝”,用八思巴文,为当十大钱。当时山东、河东、辽阳等地都设有泉货监铸钱,所以至大通宝钱传世较多。此外,另有两种大元通宝钱,一种为钱,背无文,另一种为大钱,正面“大、通、宝”三个字为瘦金体,是仿北宋徽宗大观钱的字体所铸,但“元”字则极拙劣,这种写法为元人所特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