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重和、绍兴元宝虽然也是文字和铸造精美,但因形制不大,所以价格不显特别突出;而永光、景和文字、铸造尚属精美,且存世珍罕,曾位列五十名珍,但因形制较小,价格仅刚刚过万。另外,在很多拍卖会上可以看到,对于很多名珍钱币,仅仅不够十分开门,则很少问津。因为现在古钱币的购买更多考虑其流通性,而不单纯为了收藏,还要考虑今后出手的情况。
宋哲宗铸有“元祐通宝”、“绍圣元宝、通宝”、“元符通宝、重宝”;宋徽宗先后铸钱11种,“建国通宝”、“圣宋元宝、通宝”、“崇宁通宝、重宝、元宝”、“大观通宝”、“政和通宝、重宝”、“重和通宝”、“宣和通宝、元宝”。宋徽宗所铸钱钱文多出其手,文字挺拔秀美、铸工绝佳,为宋钱之冠。宋钦宗铸有“靖康通宝、元宝”,钦宗在位不足两年,宋便亡于金人,所以靖康钱传世很少。
至和元宝收购价格鉴定,至和元宝收购快速方法
本公司近几年对至和元宝市场价格分析估价:
西夏“光定宝”、辽“重熙------价格:RMB日期:
宋至和宝----价格:RMB日期:
北宋至和宝美制价格:RMB日期:
北宋至和宝美制价格:RMB日期:
历代古钱一组:开通宝、大------价格:RMB日期:
近几年至和元宝市场成交的价格:
宋至和宝----价格:RMB日期:
北宋至和宝美制直径价格:RMB日期:
北宋至和宝美制直径价格:RMB日期:
北宋至和宝美制价格:RMB日期:
北宋至和宝一枚价格:RMB日期:
目前已知早的雕母是唐代的大型开元通宝,直径4.35厘米,穿孔1.05厘米,厚0.3厘米,重22.4克。清代钱币数量多,版别复杂,远超以前各个朝代,所以雕母钱留存较多,包括“乾隆通宝”、“嘉庆通宝”、“道光通宝”、“同治通宝”等。
虽然清代钱币数量多,铸币数量远超前代,但雕母钱始终严格控制在铸钱人员手中,后来多流出海外或进入博物馆,国内钱币市场很难能够看到。
宋代,从宋仁宗赵祯天圣元年(1023年)起,实行铸造对钱的制度。经历了北宋仁宗赵祯的天圣、明道、景祐、皇祐、至和、嘉祐;英宗赵曙的治平;神宗赵顼的熙宁、元丰;哲宗赵煦的元祐、绍圣、元符;徽宗赵佶的建中靖国、政和、重和、宣和;钦宗赵桓的靖康;南宋高宗赵构的建炎、绍兴;孝宗赵眘的隆兴、乾道、淳熙等22个年代,跨时157年。至淳熙七年(1180年)止,共铸有对钱30种。其中仁宗赵祯的康定、庆历年间未发现铸造对钱。从淳熙八年起,不再铸造对钱。
对钱主要是从两种钱币的钱文内容的同一性体现出来,还有两种钱币的铜色、钱制、重量、肉厚、内穿、外廓完全同一规格。对钱的钱文用不同的书体书写,可以配对。对钱亦称对子钱、对称钱、对制钱。日本学者称中国对钱为“复合钱”。
至和通宝,中国古代钱币之一。北宋仁宗赵祯,至和元年(公元1045年)铸造。北宋仁宗赵祯至和年间(公元1054年至1055年),铸造有至和元宝、至和通宝两种钱。从存世量看,至和元宝多,至和通宝少。何邦贵、侯桂芳所著《北宋钱币》把至和通宝的版别列为“无”,也就是说只有一种版别(图1)。另外,孙仲汇等所著《简明钱币辞典》,李梁、晓石著《宋钱大观》,宋志强、王立新编著《中国古钱币库》等辞书,也都只有图1一种版别。
宋代是我国历史上铸币业极为发达的时期,不论在数量或质量上都远远超过前代,是继新莽之后的又一高峰。从北宋开始年号钱才真正盛行,几乎每改年号就铸新钱;对子钱起源于南唐,但发展起来却是在宋朝,自宋仁宗天圣年后,差不多每个年号都有对钱,此外宋钱铸工精良,书法优美,艺术价值很高,钱文真、草、隶、篆各体兼备,且多出自帝王、名家之手。
早发现“对钱”现象并加以研究的是清代乾嘉年间的古钱学家翁树培。翁氏在其所著《古钱汇考》一书中首次收录了100多对对钱。其后,日本的古钱学家安田而唐、朽木龙桥、山田孔章等人相继进行了排比、配对及定名等研究。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钱谱》、《符合泉谱》、《新订北宋符合泉志》等对钱专著的问世,引起了世人收集和研究“对钱”的更大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