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范背铸有横竖相交凸起的十字形筋纹,与高起的边周合成田字形纹饰。发现的多块建武纪年五铢钱铜母范,除个别铭文位置相对有些变化外,形制、大小和铭文内容完全一致。建武纪年范背面都置有铭文二十七字:“建武十七年三月丙申大仆监椽苍考工令通丞或令史凤工周仪造”,知它们是东汉铸钱的规范模具。史书记载东汉五铢于建武十六年十二月始行,与这些铜母范的铭刻完全可以互相印证。钱面:钱文“五铢”二字横读,篆书,穿上下各一柱星,形同柱石。“五”字犹如两个三角型,铢字的“朱”字上下方折,无穿廓。博宝在线拍卖网一年内共上拍五铢3826枚。
钱面:钱文“五铢”二字横读,篆书,穿上向左“君宜”二字,穿下向右“侯王”。
由于“白金”币定值过高,“三铢钱”较轻,易作奸诈,盗铸仍然盛行。因此,西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罢三铢钱、半两钱,首次行用五铢钱,因于元狩五年诏令郡国铸行,所以,将历史上这代五铢钱称为“郡国五铢”或“元狩五铢”。
东汉五铢能卖到什么价格,咨询电话:(陈总)
东汉五铢近几年成交记录:
五铢纹博局镜成交价:536万 成交日期:
东汉五铢铜范成交价:271万 成交日期:
东汉“五铢”上下带钩花钱-----成交价:426万 成交日期:
东汉建武十七年五铢铜质母范---成交价:248万 成交日期:
东汉五铢龙虎镜成交价:179万 成交日期:
东汉铁五铢双连成交价:292万 成交日期:
东汉建武十七年五铢铜质母范---成交价:266万 成交日期:
中国古铜币。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罢半两钱,行五铢钱”(《汉书·武帝纪》)。钱形圆,有方孔,正面和背面都有外郭,外郭同文字一样高低,可保钱文不受磨损,钱重五铢(约3.33克),铸有篆字“五铢”二字。汉初允许私铸,“钱益多而轻”,币制混乱。武帝元鼎四年(前113)采用桑弘羊建议,铸币权收归,令郡国销毁旧钱,由上林苑的钟官、辨铜令、技巧令(一说为均输)三官统一督造,故又称上林钱、三官钱。五铢钱轻重适宜,量足成色好,利于流通和长久使用。此后至隋700多年间,各代均有铸造,但形状大小不尽相同。唐高祖武德四年(621)七月,“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径八分,重二铢四絫,积十文重一两,一千文重六斤四两”。改铸开元通宝,但五铢钱继续在民间流通。钱币界称该钱为“长寿钱”。
西汉后期由于剧烈的土地兼并,再加上水旱灾害的侵袭,阶级矛盾越来越激化。到王莽统治后期,各地的农民起义由西汉时期的局部发生,很快发展成了声势浩大的全国大起义。当时主要有今湖北、淮安一带的绿林军,山东和江苏北部的赤眉军,河北一带的铜马起义军。鉴于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形势,一些原西汉的皇族,诸如刘玄、刘秀、刘盆子等趁机钻进了起义队伍,他们借助农民起义的力量,伺机夺取统治天下的宝座。从王莽倒台到东汉建立,出现过一段刘氏争相称帝的局面。先是公元23年绿林军建都宛(今淮安南阳),推刘玄为皇帝,建元“更始”。再是公元24年冬赤眉军建号“建世”,立刘盆子为帝,公元25年攻入长安绞死了刘玄。终是光武帝刘秀于公元25年登基当皇帝,定都洛阳,重新建立了汉,开创了东汉王朝。可见尽管汉皇位争夺如此血腥,并不影响五铢钱制的复兴,汉无论由谁延续,五铢钱必然要重新崛起。
钱面:钱文“五铢”二字横读,篆书,无内廓,金旁省点。
钱面:钱文“五铢”二字横读,篆书,有内外廓。
钱面:钱文“五铢”二字横读,篆书,有内廓无外廓。
钱背:光背,大穿。
钱背:同钱面。
钱背:光背。
背景:从汉武帝元狩五年铸行“五铢”钱,钱重与钱文一致,由此发端行用700年的“五铢”钱阶段,到唐朝建国后武德四年铸行“开元通宝”钱,取代了隋“五铢”钱,终结了中国钱币史上的纪重时代。“五铢”钱穿上下柱星,华书有记载,1987年6月淮安省许昌张潘乡中也有发现,但都是钱,未见大钱,故脱谱。
陈德溥书...
说到五铢钱制度的恢复,不仅是东汉建立以后的事,它的恢复并没有等到东汉的建立,而是与王莽倒台几乎同时发生的。因此说五铢钱制的恢复,比汉的恢复还要早。这个历史事实首先被铸有“更始二年七月”铭文的五铢钱铜母范所证实。上世纪三十年代刘体智《小校经阁金文》上保存了这块铜母范的拓本(图1)。更始二年(公元24)正是王莽倒台的次年,如此规整的钱范说明在东汉建立之前,五铢钱制已经得到恢复,已经在大规模地铸造五铢钱了。
汉代五铢钱、宋代崇宁通宝、清代康熙通宝、光绪元宝……青岛鉴宝会上,每次都会有市民携带大量的古钱币收藏品请专家“掌眼”,钱币现今的存量和“身价”是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
对此,中国文物学会会员、古钱币鉴藏专家张国枢提醒收藏者,古钱币很多都是常见品种,现在存量不小,而且并不是年代越久越值钱。收藏古币是一门大学问,需要掌握的技巧不少,除了稀缺性外,品相的好坏也是收藏时要掌握的重要因素之一。
2017年淮安圣阁轩艺术品有限公司将举行大型东汉五铢专场大型私下洽谈,
古玩经纪人:陈总
对东汉五铢艺术品运作多年有着丰富经验,欢迎来电咨询详谈。
咨询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