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明清银锭中国古代货币。即熔铸成锭的白银。始自汉代,其后各代皆有铸造,但流通不广。至明代盛行,但不是国家法定货币。至清,始作为主要货币流通。重量不等,因以“两”为主要重量单位,故又称银两。明清两代白银作为主要货币流通,铸锭盛行。我们今天所见元宝尤以明清居多。
银锭铸成后,由公估局鉴定并用墨笔批明重量和成色。明清银锭的成色一般在95-98之间,外表具有银的特殊光泽和温润。因浇铸时范中残留有气体的原因,银锭底部都有不规则的气体空洞,俗称蜂窝。蜂窝是鉴定真伪和成色的重要参考条件。蜂窝较深、洞圆润光亮、神气足、有彩色光泽者,成色必好。如果蜂窝中灰黑一片,银锭则很有可能是低色或真品。银表面容易氧化,所以常有一层黑色和灰白色的氧化银。
哪里能私下明代五十两银锭,咨询电话:(陈总)
明代五十两银锭近几年成交记录:
明代“永乐六年银作局”五十---成交价:539万 成交日期:
明代“桂阳州征完三十年分-----成交价:495万 成交日期:
明代“征完崇祯十三年邻水-----成交价:482万 成交日期:
明代天津“静海县银伍十两-----成交价:232万 成交日期:
明代直隶常州武进县景泰五年---成交价:543万 成交日期:
明代“桂阳州征完三十年分-----成交价:192万 成交日期:
明代天津“静海县银伍十两-----成交价:469万 成交日期:
清代的银锭器形种类繁多。各地区都有自己的代表器形。大体上有元宝形、圆形、长方形、砝码形、腰形、牌坊形等。又分为4种:一种是宝银,呈马蹄形,重50两;第二种是中锭,多为锤形,重约10两,又称小元宝;第三种是小锞或锞子,形为馒头状,重一二两,也叫小锭;第四种是不足一两的散碎银子,有滴珠、福珠等称谓。
自明代初期起,银锭铸造有了显著的发展。明代银锭形制长度较元代变短,而厚度却增加,束腰已较小,两端的弧形消失,周缘增高,特别是两端更为突出,形成一个双翅。明代奠定了以后历代的白银流通局面,今天我们所见的银锭,以明清两代及民国初期留存下来的居多。这主要是因为这段时期的银锭成为主要流通货币,加之民间收藏盛行,流传下来的就相对要多一些,而前朝大量的银锭因被熔铸而能完好保存下来的已是凤毛麟角,偶尔所见的也多为不久之物。因此人们所收藏的银锭主要就是以明清两代发行的银锭为主,毕竟明清银锭在铸造工艺、重量、铭文及形制上都更为规范,其收藏价值不容小觑。[1]
前些年,钱币收藏者较为关注的都是“袁大头”、“龙洋”等我国传统机制银币,对明清银锭的投资收藏则不太重视。可近几年来峰回路转,明清银锭开始受到了广大钱币收藏者的关注。明清银锭因材质珍贵等原因,本身就具备了很高的保值升值功能,加之其悠久的历史和较少的存世量,更是获得了投资者的青睐。尤其是2007年春季以来,明清银锭升值速度加快,在收藏市场里,六七年前只卖两三千元的浙江、四川或山西等地的清代私铸十两银锭,如今涨到了一两万元;原先只卖二三万元的清代私铸五十两银锭,如今涨到了六七万元以上;特殊的官铸五十两银锭精品如今更是涨到了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元以上的高价。
银锭具有较高的保值功能,近几年价格暴涨。市场上明代50两银锭价格已达三四万元,清代小的银锭也达百元左右。
明清时期是我国银锭铸造、使用、流通的鼎盛时期,其品种颇多,有五十两、十两、五两、四两、三两、二两和一两等各种规格。一般的银锭内都铸有收入来源、产地、年份、成色、炉名或银匠姓名等内容的铭文,内容历代不尽相同。通过研读铭文,可以鉴定银锭属于哪个历史时期,收藏者只需了解银锭上的铭文知识进行集藏即可。明清银锭还有官铸和私铸之分,官铸的银锭一般把重量铭文铸在侧面,而且每锭都有银局名,如“厘金局”、“官钱局”等,清代中后期各省铸造的官锭还要镌上省名,如“湖南厘金局”、“四川官钱局”等;私铸银锭铭文基本是私银钱号名称,如“兴盛昌、震远钱局”、“裕记汇号纹银”等等。两者的地位不同,其收藏价值也是无法相比的。[1]
淮安圣阁轩艺术品有限公司古玩经纪人:陈总
专门负责明代五十两银锭交易市场,对明代五十两银锭的鉴定和市场皆有深刻的了解,有明代五十两银锭想要出手
欢迎致电24小时热线:,也可以发图片至:进行深入交流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