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
语境下半年的上海、苏州游学之行开启,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25人6天的游学历程,
也是我们开拓眼界,寻找自己的过程。
对于语境来说,诚品书店并不陌生。不论是从学习文案天后李欣频开始,还是语境上半年游学台湾诚品书店,亦或是混业经营模式案例反复研学,每一次都让我们对诚品书店的认知更加深入。
语境游学苏州的期间,正是苏州诚品迎来营业两周年之际,因此语境的小伙伴当天赶上了苏州诚品书店发布2017年度阅读观察报告,大陆资深营运总监郎正中在三楼开放式空间为我们展示了图书消费的大数据分析,使我们惊讶的是仅2017年一年苏州诚品就举办了216场活动,并产生了600万的到访量。
走进苏州诚品,我们感受到了苏州店的定位、呈现方式,与台湾有所不同:
苏州店与台湾同样以复合式城市文化综合体为其运营模式,但空间中融入了苏绣、评弹、核雕、手作艺术等苏州传统文化,从而使得其充分融合本地精神而成为苏州城市文化新地标。
走访苏州诚品的过程当中,我对于跨界和混业经营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1、跨界不成功多半是没有逻辑和层次
书店跨界其实并不新鲜,但像诚品做的如此成功的寥寥无几?大多数经营者都知道要以图书作为起点,将与其内容相搭配的多种产品、业态合作展示,但通常是规划出了问题,情境不对、气氛缺失。
情境对了,进入情境的人们,甚至会不自觉地按照“视觉符号”的导引,才会进行引导的组合消费。在苏州诚品,那些舒适的阅读区域的设计,以及多种艺文生活的配套,这种被人热议的优雅的人文模式,就让诚品脱去了不少的铜臭味儿。
比如茶与书是完美搭档,但如果没有选择与茶艺相关恰当的书籍,缺失了生动化陈列的小情趣,就会沦为文青眼里的寻常之物。
对于没有明确购物(购书)目标的大多数读者来说,面对每一组书架书台,都像是面对一面“密集恐惧”的信息播放墙,所有图书的封面、书名都在那里挤眉弄眼,希望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实际的视觉效果是,全都是“焦点”,就全部都“失焦”。
因此,混搭需要逻辑,跨界需要层次,一方面在内容“主题”上,图书与非书商品,一定要有关联或联想,引导读者将注意力逐渐、有梯次的落地到具体的产品之上。另一方面在色彩、造型、空间布置上,书籍与非书商品的组合,需要在视觉上相得益彰,增加书店的美感,比如台灯、茶杯与动物小玩具、小雕塑与文艺类图书就是天然的美学加持。
2、跨界不成功多半是没有确定好目标人群
诚品之所以被世人瞩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效划定了消费群体,将顾客定位在“精英”阶层,确切的说诚品将精英定义为“活出精彩的每一人”,在实际经营中诚品也将该理念贯穿始终,处处体现一种“人人可得的精英消费”。
从苏州诚品B1到F4五层中,我们发现他的消费层次划定少有高端品牌,以及奢饰品牌,客单价让每个追求精英生活的人都能主动追求并实现消费行为,因此这种消费阶层的划定无形中使消费者主动归类,消费时提升自我认知,获得更高的消费体验。用白话来说,就是"可以低成本地装逼,逛了诚品店,看了诚品书,你就活出了生命的精彩!”。
3、跨界不成功多半是没有品牌的支撑盲目开展跨界
按照品牌成长理论,诚品经过数十年的品牌积淀和营造,已经基本完成强势化阶段任务,正在过渡或处于平台化时期。所以跨界的基本前提——品牌影响力已经充分具备。
在品牌化阶段和强势化阶段所要完成的目标是攻占市场份额和培养消费习惯,一般在这两个阶段盈利状况都不会太理想,持续时间也会比较长。诚品书店坚持了15年的连年亏损,才迎来了跨界春天。理念和步骤上相似的品牌其实有很多,比如星巴克。
而国内一般创业者都比较短视,在创业初期就急于大规模盈利,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可能促使短期获得良好收益,但无法塑造一个长期稳固的品牌概念,到头来品牌资产尚未建成,就逐渐被稀释掉。
4、跨界不成功多半是缺乏吸引资源的能力
一出生就开始玩跨界诚品在书店界绝对是跨界经营的“前辈”,早在1989年成立第一家在台北仁爱路圆环上的诚品书店时,就在经营模式中涵括了诚品画廊和艺文空间。诚品画廊、诚品酒窖、诚品Café也于同年成立。经过27年的发展,现在的诚品已经跨越台、港、陆三地,经营范畴已经扩展至涵盖画廊、展演、居所、行旅、生活文创、生活餐旅、开发物流、文化艺术基金等领域。
要说诚品书店经营发展的高明之处,在于诚品核心,根本不是做书店,其核心是在做地产。
诚品生活苏州综合体项目中与日本三菱地所合作开发的诚品居所已经将房子卖出了苏州市场新高——8万/平方米,开业已近一年,在“居所精神和生活态度”的感染下,房子也已经快卖完。
本次游学语境从诚品的商业进化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现代商业的理解和融合,正如吴清友所说,“诚品卖的不是书,不是房子,而是一种居所精神和生命态度。”准确说,诚品是一家出色的商业地产运营商。”从书店到地产跨界的界限在哪?语境认为,这个界限就在于你的品牌影响力!塑造一个长期稳固的品牌概念,并放大你的品牌影响力,你才有跨界的基础和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