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半两”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钱币的初步成熟,是中国货币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并影响到相邻国家和地区,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秦半两”奠定“圆形方孔”的古钱币造型。“圆形方孔”钱币成为古代中国货币的基本形式,贯穿中国封建社会,沿用了两千多年。
陶质浇口:边部微残,浇口呈椭圆台形,高3.5厘米,顶部椭圆形平面,长径6.8厘米,短径5厘米;底面椭圆长径10.5厘米,短径7厘米。有一上大下小漏斗状浇口自上贯通至底。漏斗状浇孔口径约3.5厘米,中部径1.3厘米,底部任1.1厘米(图3)。陶范母用于制钱范,浇口用于浇注铜汁,均为铸钱遗物。(图4)。
2018年秦半两鉴定绝招,秦半两准确估价高价收购
本公司近几年对秦半两市场价格分析估价:
战国秦半两一组六十枚价格:RMB日期:
战国秦半两一组十八枚价格:RMB日期:
秦半两头范--价格:RMB日期:
战国秦半两一枚价格:RMB日期:
秦半两------价格:RMB日期:
近几年秦半两市场成交的价格:
秦半两------价格:RMB日期:
战国秦半两一组十八枚价格:RMB日期:
秦半两等----价格:RMB日期:
秦半两头范--价格:RMB日期:
秦半两------价格:RMB日期:
秦半两在流通过程中,是否有一个衡量标准?既然秦始皇用法令规定了半两钱“重如其文”,那么,用什么来作为标准器,而且这个标准器必须由国家来制定,除秦权外,是否还有作为衡量标准器的半两权钱存在?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1993年秋,上海宝鸡地区曾过一小罐窖藏秦半两,其中大部分钱径尺寸在3.2~3.6cm之间,重量在6.4~9.2克左右;从制作工艺和文字风格上看,当为秦始皇统一后所铸。为重要的是这批半两钱中,有四枚大小趋于一致的超大型半两;其铜质精良,制作极为规范,文字方折规整;面径小于背径,边缘呈斜坡状,且齐整如削;穿口面大背小,厚薄、大小、轻重相差无几。是品超大型半两钱即为其中之一,其面径4.6cm,背径4.8cm,重24克;按秦半两8克左右的标准重量计,恰好相当于三枚之重量。对于是钱,当时有人论秦,有人定汉,莫衷一是。现根据其情况和文字、重量因素及精整程度,殆为秦半两权钱似当无疑。
其中岐山的两件铜范,经仔细观察,文字的细微之处一样,其范型制也完全相同,这两件铜范应该是同一母范所铸出的范,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这种用母范铸铜范的工艺。因此,这件陶范母即为生产铜范之范母。
从此范面上分布的钱型浇道等观察,其中流道规整,文字清晰,边缘与过渡处圆润,没有发现刀刻痕迹,应是模制而成。即为模制,就应该有用来脱模的祖范。祖范上的钱文应当是阴文,陶范母以此类范为祖,模制而出。
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实行集权的封建专治,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并颁布法令,废除六国复杂的币制,规定行用外圆内方的半两钱,开了中国货币统一性的先河。《史记·平准书》:“及至秦,中一国之币为二等,黄金以镒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秦始皇时由于刑法严酷,法定的标准半两钱应该名符其实。按秦衡制计,一两等于二十四铢,一铢约合今制0.67克,半两钱“重如其文”即为十二铢,大约在8克左右。所以,一些制作精好,文字方折规整,钱径在3.5cm左右,重量与规定相符合的秦半两钱,当铸于秦始皇时期。
古有石刻阴范,但石范经过火烧浇铸等高温,会发生颜色的变化,同时其质地也受到影响,表面易酥易脱落。如果有石阴文范,其色泽又保持较好,则很有可能用于制作范母。有了祖范,用之翻出这种陶质母范。范母的制法用陶泥在祖范上制模,然后放入陶窑中烧制,在高温下,陶土变为红色,成为红陶范母。
时的青铜冶炼技术还比较落后,因而青铜制品是当时的贵重品之一,成为人们交换、交易的媒介,即货币职能,所以“秦半两”青铜币是早期中国货币发展的一个缩影、见证,是文物级的古币!
“‘秦半两’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钱币的初步成熟,是中国货币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并影响到相邻国家和地区,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秦半两”奠定“圆形方孔”的古钱币造型。“圆形方孔”钱币成为古代中国货币的基本形式,贯穿中国封建社会,沿用了两千多年。”笔者在走访博宝在线拍卖的负责人王先生,他说:“近来,博宝网在线拍卖迎周年暑促活动中,一位参加活动的会员开设了秦半两的专长,经过一段时间的预展,刚一开开拍就迎来了购买者的轮番竞拍,收到了不错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