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食品专业出身的笔者,最初接触这一网络热点事件后,首先就联想到确实有严肃的科学研究讨论过这一课题。我们选用一篇科学文献[3],来揭示普洱茶和黄曲霉菌之间的那些恩怨纠葛。
如文章片头所说,对于后发酵普洱茶,渥堆发酵是关键加工工艺,这其中所要用到的有益发酵菌种就是黑曲霉菌。虽然与黄曲霉菌仅有一字之差,性质上来说却大相径庭,黑曲霉菌是发酵工业中的重要菌种,在制酱、制醋、制茶、酿酒、生产酶制剂及有机酸等行业地位重要。
渥堆加工需要放置22-24天,在此期间,黑曲霉菌发挥功用将普洱茶发酵,产生有机酸。在这一过程中,如果由于储藏方式不当感染了黄曲霉菌,那么普洱茶会发生什么变化?黄曲霉菌含量会超标吗?会产生致癌剂量的黄曲霉毒素吗?
在此实验中,两个菌种——分别是菌种1 YM 31880,来源于ATCC(美国菌种保藏中心)和菌种2 YM 31882,来源于IM-CAS(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被接种到普洱茶中,并完全模仿渥堆发酵过程,将其培养22天,使其熟成。
从该实验也可以看出,在普洱茶的发酵过程中,普洱茶的营养成分和环境,并不适合黄曲霉素的生长和产毒,到发酵后期,由于环境缺乏,黄曲霉菌甚至得不到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