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养牛技术的普及和提高,大多数养牛户都做到了饲喂氨化麦秸、青贮玉米秸秆、配合饲料,添加尿素等。但在平时的饲养过程中,一般都是白天添草加料饲喂,往往不注意在夜间喂牛,只知道“马不吃夜草不肥”,而不知道养牛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在夜间给牛喂草加料,让牛吃顿夜餐,牛将长得更快。具体安排是:除了每天上午9点、下午5点各饲喂一次外,夜间零点再加喂一次。其好处有二:一是牛的胃肠内有了食物,体内增加了热能,增强了机体抵抗寒冷的能力;二是夜间比较安静,牛吃草料后有利于休息、反刍和消化吸收。
青年牛的舍饲强度肥育一般分为适应期、增肉期和催肥期三个阶段。
(1)适应期。刚进舍的断乳犊牛,不适应环境,一般要有1个月左右的适应期。应让其自由活动,充分饮水,饲喂少量优质青草或干草,麸皮每日每头0.5千克,以后逐步加大麸皮喂量。当犊牛能进食麸皮1—2千克,逐步换成育肥料。其参考配方为酒糟5—10千克、干草15—20千克、麸皮1—1.5千克、食盐30—35克。
(2)增肉期。一般7—8个月,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日粮参考配方为酒糟10—20千克,干草5—10千克,麸皮、玉米粗粉、饼类各0.5—1千克,尿素50—70克,食盐40—50克。喂尿素时将其溶解在水中,与酒糟或精料混合饲喂。放在水中让牛饮用,后期参考配方为酒糟20—25千克、干草2.5—5千克、麸皮0.5—1千克、玉米粗粉
肉牛饲养场应选址在距居(村)民居住区2000米以外的空地或小山坡上,要求地势较高、通风向阳、交通便利、水质良好、水源充足,周边有饲草基地。场地面积视养殖规模大小而定,一般饲养100头肉牛需场地5亩~10亩,如从长远发展考虑,场地面积应稍大一些。
牛场要科学合理,管理区、生活区、生产区、粪便处理区应分开。牛场生产区设在管理区主风向的下风或侧风万向,污水、粪便处理设施及病死牛处理区设在生产区主风向的下风或侧风向。场区内道路要硬化,地面要绿化,净道和污道要分开,互不交叉,并及时清扫和消毒。
一般建造牛舍因陋就简,就地取材,但要符合卫生要求。条件允许的可建钢架、彩钢瓦顶的耐用型牛舍。牛舍以坐北朝南或东南朝向为好,内部结构一般为双排式,中间为走道,两边为牛床。牛舍要求有一定数量的窗户,以保证阳光充足和空气流通。四围外墙可砌成半墙式,上部空墙用活动竹帘代替,冬天放下,夏天拉开。屋顶要有一定厚度,以利于隔热保温,舍内各种设施的设置要合理,以利于肉牛生长。
发展养牛业可使大量的农作物和秸秆变废为宝,并生产大量的优质的有机肥料;每头牛每年可排出2-2.5立方米粪肥,价值180元。一、幼年期每头牛需要储玉米杆(稻草,小麦秸秆,花生藤,地瓜秧)5-8斤,可以少量用酒槽或其他一些杂草。需精细料2-4斤,(玉米面65%,麦麸15%,豆饼或棉饼、菜籽饼任选一样15%,预混料5%,30头每天一斤食盐,两星期牛舍消毒一次,定期预防)。牛进圈后间隔每一周开始驱虫,初次与第二次要间隔四天,两次即可以去驱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