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从王权象征物引申开去,青铜钺也被视为军事指挥权的象征。《淮南子·兵略训》中比较详细地描述了君王授命将军时的具体情形:君王“亲操钺,持头授将军其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复执斧,持头授将军曰:‘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说明斧钺作为军事统帅权的象征,乃是将军率军征战的必需之物。
青铜斧钺,往往饰有神秘威严的纹饰,以显示使用者的权力和地位。姑且不论传说中周王的钺要“以饰斧”,就是传世或流散的青铜钺,不仅铸有各种不同的花纹,而且还镶嵌以绿松石等。西周时期的诸侯方国君主墓葬的形态与装饰各不相同的异型钺,如耳形钺、人头钺等,可能既代表不同的国(族)别,同时也代表使用者的身份地位。
哪里有买家需要青铜钺,咨询电话:(严总)
上海艺术投资有限公司近几年对青铜钺市场分析估价:
春秋青铜钺春秋青铜钺价格:RMB日期:
春秋青铜钺--价格:RMB日期:
青铜钺------价格:RMB日期:
战国青铜钺--价格:RMB日期:
商青铜钺两件价格:RMB日期:
近几年青铜钺市场行情价格:
青铜钺------价格:RMB日期:
战国青铜钺--价格:RMB日期:
青铜钺------价格:RMB日期:
青铜钺青铜钺价格:RMB日期:
青铜钺------价格:RMB日期:
从文献记载来看,青铜钺大约早出现在二里头文化时期,但目前考古发现的确切证据多属商代前期。在新石器时代,石钺和石斧曾是主要的手持,并演化出具有礼仪性质的玉斧、玉钺。到了夏商周时期,随着等级制的日益复杂,青铜钺的礼仪属性进一步提升,而战场上的主要手持兵器则已更新换代为青铜戈。事实上,普通的士兵是不能使用青铜钺的。无论文献记载照样考古发现都表明,青铜钺主要是作为一种礼仪性的象征物而存在,它总是与王者如影随形。
唐代的统治阶层似乎以列戟制度取代了斧钺,这点为皇亲贵族墓葬壁画所证实。但据杜佑《通典》记载,唐代皇帝出行仪仗行列中仍保留着黄钺车,甚至天子八宝(各种玺印)在出行时也需置于黄钺车中。
到了崇尚复古的宋代,统治者又一度恢复了斧钺制度,考古发现中斧钺(包括壁画)较为常见。在《宋史》卷二七九记载:“(宋)太宗尝幸内厮,(张)进以亲校执钺前导。”这说明皇帝的日常活动或出行礼仪中,仍然以斧钺来彰显王权。
宋代以后,斧钺非常少见了。钱耀鹏认为原因可能有二,一是两汉出行仪仗配置专用的斧钺车,似乎过于繁缛,尤其火器的出现可能弱化了斧钺的威严感;二是斧钺的象征意义可能逐步为另一种礼仪化形式圭所代替。“圭一般为玉石质,可以佩戴,更适于朝政、出行等活动。”
而王者进行朝政与礼仪活动,斧钺同样不可或缺。《逸周书·世浮》中云:“(周武)王秉黄钺正国伯,……王秉黄钺正邦君。”说明周王作为宗主国或者盟主国国君,必须秉黄钺亲理政事。而大凡有大型国事活动,王者身后须设有绘制斧钺图案的屏风状礼仪设施。
春秋战国以来,斧钺逐渐失去昔日的辉煌,但在天子的大驾卤簿中,却也一直少不了黄钺,青铜钺作为皇权的象征之一仍残留在礼制的行列中。《后汉书·舆服志》中记载的天子出行,“乘舆法驾……后有金钲黄钺,黄门鼓车。”一直延续至汉代,仍可见沂南汉画像“车马出行图”中的斧车,斧应是钺的传承。
“有虔秉钺,如火烈烈”。在青铜兵器的大家族中,青铜钺无疑具有浓烈的王者气质,甚至连汉字中的“王”字也是从斧钺的形象演变而来的。无论是在历史典籍,照样在考古发现中,青铜钺每次的惊艳亮相,都与王者如影随形。
为何青铜钺享有如此尊贵的地位?它究竟是一种兵器,照样一种至尊无上的象征?本期“大家”,我们邀请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考古学系主任钱耀鹏,为我们解析一下久远的“斧钺制度”。
国有大小之分,王亦有高低之别。尤其在西周的分封制体系中,诸侯王虽然拥有使用“青铜钺”的资格,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什么样的青铜钺可以被使用在什么地方、用在什么人的身上,都大有讲究;而质地、大小、纹饰不同的青铜钺,也对应不同等级的使用者这些被钱耀鹏称之为“斧钺制度”的规范,必须被严格遵守,即便尊为王者,也不敢越池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