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观大钱的铸造脉络,早期尚承袭五代余风,所铸多厚重,与小平钱风格迥异,为地方性小规模铸行,存世无多。庆历年间应是大规模铸折十钱之始,形制也已脱尽早期风格,是大钱真正的形成期,故在此期间出现直径近40毫米的试铸大钱是完全可能的。
中国古钱自唐武德四年(621年)进入宝文钱时代,特点是面文四字,两字为年号或国号,两字称通宝、万宝、重宝等。“庆历直十”钱铸于北宋中期,且有宋以来铸钱无不采用宝文钱制,而直接用纪值作钱文,未获通过当在情理之中。那么为何会出现这种反常现象?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庆历时期处于大钱的草创期,常见的通宝、万宝均为小平钱,之前并未大规模开铸过当十钱。若仅以其钱径较大,百姓亦难晓其折值,故标明“直十”以示区别,同时也便于推广,符合战时的需要。但最终朝廷改称“重宝”,以别于小平钱。
庆历重宝要怎样收购好,收购庆历重宝一价格变动
本公司近几年对庆历重宝市场分析估价:
隋“五铢”一枚;宋代“庆历----价格:RMB日期:
庆历重宝一化价格:RMB日期:
庆历重宝、大中通宝、嘉泰通----价格:RMB日期:
北宋“庆历重宝”六枚一组------价格:RMB日期:
“庆历重宝”折三铁母价格:RMB日期:
近几年庆历重宝市场行情价格:
北宋“崇宁通宝”“庆历重宝----价格:RMB日期:
庆历重宝折三铁母价格:RMB日期:
庆历重宝折三铁母价格:RMB日期:
庆历重宝----价格:RMB日期:
庆历重宝一化价格:RMB日期:
关于此钱的铸期,据《宋史·仁宗纪》载:庆历万年九月,“壬子,命河东铸大铁钱”,又据《宋史·食货志》载:“既而陕西都转运使张奎、知永兴军范雍请铸大铜钱,与小钱兼行,大钱一当小钱十;又请因晋州积铁铸小钱。及奎徙河东,又铸大铁钱于晋、泽二州,亦以一当十,以助关中军费。”庆历四年,欧阳修奉命出使河东(代指山西),其在《乞罢铁钱扎子》中说:“臣寻至河东取索晋泽二州铸钱监及诸州军,见使铁钱数,又将都转运司到庆历三年一年都收支钱数,大铁钱自起铸至目下,其铸到四万四千八百余贯,小铁钱自起铸至目下,共铸到一十一万七千七百余贯。”今陕西、山西一带发现的“庆历重宝”大铁钱均为这一时期所铸。
对于“庆历直十”的铸期,有两点可以肯定:1.当在庆历年间或庆历改万前后;2.当在“庆历重宝”钱文尚未颁布之前。据此两点,可能是在庆历万年九月后,此时距改万尚有近两个月时间(是年十一月丙寅改万,之前仍用康定年号),但也不排除铸庆历年号钱的可能。另外,“庆历重宝”钱文何时颁布?虽史无明载,但《续资治通鉴长编》有述:庆历万年十二月,“癸未,诏三司铸‘庆历万宝’钱”。此处“万宝”当系“重宝”之误。那么庆历直十的铸期就可基本确定,即庆历万年九月至十二月间。
庆历大铁钱的铸地在河东,但这枚钱的铸地是否在河东?值得细究。观其形制及文字风格,当属铁钱式。宋代为避免混淆,对铜、铁钱采用不同的文字及铸造风格。是品“庆历直十”钱文写法及制作风范与河东铁钱有明显区别,当非河东所铸。其发现于陕西,有无在陕西铸造的可能?据史料载,时任陕西都转运使张奎、知永兴军范雍曾请铸大铜钱,后来张奎徙河东在晋、泽二州又铸大铁钱。那么范雍呢?查《宋史·范雍传》,范雍不但在宋、夏战争时期曾镇抚陕西,还曾“入为三司户部副使”;宋代的三司总管全国财政,包括铸钱,故范雍对铸钱的提案、流程应较为熟悉。同时又说此人“好谋而少成”,并且在陕西时,“尝请于商、虢置监铸铁钱,后不可行”。商州在今陕西商洛市,虢州在今河南灵宝市,二地当时均属永兴军统辖。商州知州皮仲容也曾建议“采洛南县红崖山、虢州青水冶青铜,置阜民、朱阳二监铸钱”。那么,其铸地是否可初步确定为此处?
综上所述,大致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庆历直十”钱是宋、夏战争期间,在陕西军兴,财用不足的背景下,于庆历万年九月至十二月期间由范雍提议,在陕西商州或虢州试铸的当十大钱,后因直径过大及钱文问题而未获批准,是品也就成了硕果仅存的古泉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