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拓(读音:bēi tà):是南朝时出现的一种印刷技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在印刷术没有诞生之前,古代遗存下来的文字有不少是在石头上记下来的。碑拓是将碑版上的文字或图像,用宣纸紧覆在碑版上,用墨打拓其文字或图形,然后将纸揭下,纸上留下碑版上的文字或图形。碑拓有“乌金拓”、“蝉翼拓”、“朱拓”等多种形式。碑拓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出现为雕版印刷术的产生提供了条件。碑拓承载着文化发展的重要使命,对于研究历史文献、文物、书画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是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佐证。
宋代的赵明诚、李清照伉俪收藏金石拓本、书籍、古器,并著有《金石录》一书。其中的提到的“金石拓本”是将古代钟鼎碑碣上的文字传拓至纸上并装订成册,而碑碣石刻的拓片或拓本便是其中之一,自古以来,它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是古玩收藏门类之一。
拓片(拓本、拓版)是指用染料将硬表面上的文字图符复制到轻易、便于携带的纸张上的技艺。染料多采用墨汁,现代普遍以铅笔代替。纸料常选择高吸水性的宣纸和缣纸。中国传统拓片的主要拓印对象是石碑、甲骨、青铜器皿上的书法文字,另有少量的花纹图案。
古时,拓片技艺因难度较高,要求严格,在中国文化中还算是一门传统手艺。中国拓片技艺分南、北两大派系,派下又分支系。古时的石刻书法作品多以拓片形式存在于世。自宋代起,“北碑南帖”简单地概括了南北派系的主要分歧。南派着重于帖学(墨迹书法),北派则注重碑学(石刻书法)。南北二派在五胡乱华时期因政治原因隔离开来,南派通过东晋、刘宋、南齐、梁、陈前后五朝,北派以后赵、前燕、前秦、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朝一脉相承,至唐宋二派形成现状。南派以苏派为代表,金春刚是苏派技法的代表大师。
清代中晚期,金石文化兴盛,拓片的市场价格逐步走高,当时一张名碑拓片和一张名家字画等值,而一本剪裱宋拓,价格要超过一张宋画。清代文人朱文钧曾以两幅价值4000块大洋的书画外加房产换得了宋拓《醴泉铭》,而当时七八百块大洋就能在北京买一座四合院,“一张好拓片,一座四合院”的说法也由此而来。
民国时期,拓片也有着很高的市场价格。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历史原因,金石学几近灭绝,拓片收藏也淡出市场。陈捷告诉记者,由于拓片是一项门槛较高的收藏门类,对于普通收藏者而言有一定难度,所以相较书画等收藏门类,碑帖拓片收藏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
古籍碑拓_ 近年成交记录:
锦绣万花谷前集四十卷后集--成交价:RMB成交日期:
佛说随求即得大自在罗尼神咒--成交价:RMB成交日期:
宋文治江南春晓成交价:RMB成交日期:
徐渭书诗文册(一册)--成交价:RMB成交日期:
董其昌云林跋书画三则绫--成交价:RMB成交日期:
(唐)柳宗元撰河东先生集--成交价:RMB成交日期: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一卷)--成交价:RMB成交日期:
大清穆宗毅皇帝圣训成交价:RMB成交日期:
(元)王安石撰临川先生文--成交价:RMB成交日期:
八千颂般若经成交价:RMB成交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