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在广东银元已在国内流通的这种社会背景之下,要想将湖北制造的银元,“只限于本省流通”,既不现实,又难以实现。也就是说,提出“只限于本省流通”这一设想本身,就不切实际;同时,这一设想,也违背了张之洞筹办湖北制造银元的初衷,不符合湖北制造银元的实际历史情况。
在湖北银元之上添加“本省”二字,想要依此“只限于本省流通”之事,这不仅仅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的行为,更重要的是,它完全不符合湖北铸造银元的实际情况和历史事实,而且,也与湖北银元缔造者张之洞在湖北铸造银元时的设想和具体运作过程,背道而驰。也就是说,它与湖北地方政府的货币政策,格格不入。
湖北造光绪元宝哪里卖的快价格高,湖北造光绪元宝哪位老师鉴定好
湖北造光绪元宝近几年市场行情价格:
湖北省造光绪宝当十圆珠龙-----价格:237万 日期:
清代湖北“湖北省造光绪宝-----价格:347万 日期:
1894年湖北省造光绪宝三---价格:395万 日期:
1895年湖北省造光绪宝-----价格:212万 日期:
湖北省造光绪宝“本省”一-----价格:222万 日期:
清末民初云南“湖北省造光绪---价格:291万 日期:
湖北省造光绪宝库平七钱二-----价格:271万 日期:
“光绪二十年湖北初铸银元”之说,不说自破
如前所述,清代档案文献和史料记载,张之洞在光绪十九年筹备湖北铸造银元之初
,就不准备将湖北银元“只限于湖北本省流通”,而光绪二十年十二月开始铸造银元时,湖北就是按照清廷的批准,制造“湖北省造光绪元宝”,而并非“湖北省造本省光绪元宝”。
湖广总督张之洞光绪十九年(1893年)八月十九日“请准在鄂铸造银元”一奏折中,已十分明确地指出,湖北省开始铸造银元时,“大小轻重分两,及缴纳支发各款,各省行用章程”,就是“仿照(广东)成案办理,惟银元所铸广东字样改为湖北。”.
显然,湖北银元仅改“湖北”字样,并得到了清廷的同意,当然,其中没有加铸“本省”二字。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十一月十七日“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为湖北银元局请仍归南洋办理事”奏折中的记载,张之洞又明确指出,此时湖北铸造的银元“系湖北省造字样”银元。
也就是说,湖北铸造银元时,一开始就是按照广东成案,包括广东银元形制,惟独将“广东字样”改为“湖北字样”,其他地方没有改动,也即没有加铸“本省”二字,这种形制得到了清政府的批准。此后,也是按照此规定在继续铸造。
颇有戏剧性的是,广东银元的形制、纹式及文字等,如“广东省造”等,就是中国现代机制银元开创者张之洞本人亲自制定的,而湖北银元的形制、纹式及文字等,却也是张之洞本人亲自制定的,显然,两者的差别不应很大。
湖北银元局,自光绪二十年开始铸造银元以来,铸造多年,数量极大。而且,没有任何史料记载,该局中途曾因某种银元流通不畅,又更换另一种银元铸造。作为大量铸造而用于市面流通的“行用银元”,不可能是凤毛麟角的“湖北省造本省光绪元宝”也就是说,这种“光绪二十年湖北初铸银元”之说,不说自破,很难成立
“光绪三十年为限于本省流通而铸造之银元”之说,也不说自破
光绪三十年时,正是湖北按照清廷的意见,集中精力,大力筹办和制造一两重“大清银币”的关键时期,而张之洞本人,也是积极推广一两重“大清银币”的主要支持者之一或倡导者之一。此时,湖北不可能违背清廷的旨意,而张之洞本人也不可能违背自己的意愿,再去另起炉灶,制造“湖北省造本省光绪元宝”。
以上有关情况,史料记载十分详细,可从光绪三十年八月十六日“湖北广总督张之洞片:湖北试铸一两重银元”和光绪三十年八月二十九日“张之洞片:再陈湖北试铸一两重银元之理由”等奏折中,清楚了解,这里不必再来重复,也就是说,这种“光绪三十年为限于本省流通而铸造之银元”之说,也不说自破,很难成立。
“湖北省造本省光绪元宝”的
出现,可能事出有因也许,“湖北省造本省光绪元宝”的出现,与张之洞发布的一个告示有某种关联。不过,这仅仅是一种推测而已,是否合乎逻辑,各自判断,只作参考。
在《张文襄公全集》中,刊有一篇《行用银元示》告示,其中有这样的一段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