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常平五铢
锁定北朝北齐文宣帝天保四年(公元553年)铸,青铜制。据《北齐书》帝纪第四文宣载:……四年春正月……己丑,改铸新钱,文曰「常平五铢」。又查《隋书》志第十九食货载:文宣受禅,除永安之钱,改铸常平五铢,重如其文。其钱甚贵,且制造甚精。至乾明、皇建之间,往往私铸。邺中用钱,有赤熟、青熟、细眉、赤生之异。河南所用,有青薄铅锡之别。青、齐、徐、兖、梁、豫州,辈类各殊。武平已後,私铸转甚,或以生铁和铜。至於齐亡,卒不能禁。
定义
常平五铢是中国古代钱币的一种。
清晰的反映了常平五铢的原貌南北朝时期,铸币甚多,币值混乱,私铸盛行。北齐到了天保四年(553年),用的还是以东魏永安五铢钱为主,杂用其他钱币。
大统五铢与常平五铢
常平五铢交易价格,咨询电话:(张经理)
常平五铢近几年市场行情价格:
“常平五铢”背月孕星花钱-----价格:423万 日期:
北周“五行大布布泉四铢常平---价格:189万 日期:
大天汉常平五铢价格:154万 日期:
常平五铢永安五铢太平天国背---价格:179万 日期:
公司简称:北京保利布泉常-----价格:341万 日期:
“常平五铢”花样钱:价格:236万 日期:
北周“五行大布布泉四铢常平---价格:245万 日期:
三国以后中国北方用钱依然惯于使用五铢,或是受到曹魏力挺五铢钱的影响,即使其后新建政权发行新钱,也都不脱离五铢名称,如“太和五铢”“永安五铢”等等,有的连年号也不放置,如“永平五铢”等等。到了西魏,据史书记载,至少在大统六年(540年)和大统十二年(546年)两次重新铸造五铢钱,人们称之为“西魏五铢”或“大统五铢”。《北史魏本记》:“(西魏文帝大统六年)二月,铸五铢钱”,“(十二年)三月,铸五铢钱”。
旧谱总将一种与永安五铢(图1)的钱文十分接近的五铢钱认定为西魏五铢(图2),这种五铢钱面有外郭,无内郭,钱背内外郭俱全,钱文铢字“朱”字头方折,“五”字交叉两笔呈直笔,直径约23毫米,重3克左右。如丁福保《历代古钱图说》将此图置于永安五铢之后,简说:“五铢,北史:西魏文帝大统六年二月,铸五铢钱,十二年三月,铸五铢钱。旧谱曰:以赤铜铸。”此说似乎已是铁板钉钉,毫无疑问的事了,但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一起西魏墓的出土与发现,将这一说法强烈地动摇了。
1984年陕西省咸阳市胡家沟发现一座西魏墓,墓主是北魏武阳公侯刚之孙、燕州刺史侯渊之子,侯义。棺内南端出土铜钱四十枚,其中除有“永安五铢”一枚外。三十九枚全是一式的五铢钱。这种五铢钱与以往认定的西魏五铢既有雷同之处,又有很大的差异,这种五铢的钱文同样是铢字“朱”字头方折,“五”字交叉两笔呈直笔,亦留有永安五铢的气息,但直径稍大,为25毫米,比较重,外郭比较宽。这种五铢与以往认定的钱式的区别是在穿右多出了一竖。
在这起钱币发现之前,人们只知道这种穿右出现一竖的五铢钱要到其后的隋朝才有出现,而且早已广被钱币界认定为隋五铢了(图3)。这一出土与发现让人们重新去认识西魏五铢究竟是什么式样,同时还得研究的是以前对隋五铢的认定是否出现了差错。
时距这起出土不久的1986年10月,在陕西户县西境又出土了一批西魏时期窖藏五铢钱,总共六十四枚,大小不一,厚薄不匀,面有外郭,无内郭,背内外郭俱全,穿口较大。铢字“金”“朱”部分有直、曲、长、短、肥、瘦等变化。“五”字多数瘦长,交叉为两道直笔,少数略显微曲,就是未见有穿右出现一道竖杠的式样。这批五铢钱直径自22毫米至25毫米不等,重量1克多到3.5克各异,而且在钱面不同位置上出现了星点、横杠等记号类纹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