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关于机制币鉴别和本身贵金属材质鉴别的问题。很多收藏者受到一些影视剧和文学作品的影响,把“吹响银元”和“牙咬黄金”等作为鉴别真伪钱币或金银材料的重要手段,其实这是不科学也非常不严谨的,说无稽之谈也不为过。退一万步讲也是类似的这种方式即使对于鉴别材质和鉴别真伪有一定辅助作用,那也一定是低效和不准确的;主流钱币圈没有人如此去做。
古玩古董鉴定 出手 交易 策划负责人:申经理 联系电话:
征集范围:
一:瓷器:高古瓷、宋代瓷器、元明清等瓷器
二:玉器:高古玉、明清玉等;
三:字画:名家名画、近现代字画等;
四:杂件:翡翠、田黄石、鸡血石、青铜器、古币、印章、错币等
如提问这种形式还要从两种目的去看待,一来鉴别材质,二来鉴别钱币。从材质上讲,任何一种有一定厚度的圆片型金属立起拿住,用力去吹都会有轻微的声响,声响会取决于拿捏方式,拿捏角度和吹气力度大小,本身厚度不同的金属也有不同声响。确实不同金属材质可能会吹出不同的声响,但如此多变的可能性,所以这种形式是非常不科学的,同理“牙咬黄金”也存在一样的情形,不准确还很不卫生。也包括两块银元一起碰撞听声音,光听声音如何能看得出币的新老,何况过度的磕碰对于中高端银元看重品相而言是绝对杜绝的。
鉴定银元是个复杂的过程,不光是经验,也包括个方面对银元本身知识掌握,对铸币风格的已知等等。这并非三言两语就可以说清楚的。而且清末民国任何流通的银元,都不是今天我们说首饰中999纯银的,因为要考虑流通中的贵金属无形流失还要考虑铸币成本,所以含银量是有一定标准的,但不同时期不同造币厂的银元银含量也会不同。一些利用含银比重可以让银币翻面的所谓鉴定器,往往都是一厢情愿。何况今时今日,一枚银元的价值远高于本身银材价值,现阶段与过去银行收购银元时代相比,防伪上更为棘手的是,很多假银元已经用真银材质铸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