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产粮大国,粮食的储备是直接影响国计民生、国防大计,其重要性在此不做赘述。我国粮仓建设具有分布广、库区大等特点,各地的气候状况不一样因此各粮库的管理也有所不同,但粮库的基本要求是不变的:防潮、隔热、通风(密封)、防虫防鼠雀、易于装卸、抗地震等自然灾害。在此方案中我们着重点是要解决粮仓的隔热问题。
粮仓存储温度直接影响到粮仓存储物的安全湿度、安全水分含量,温度越高,安全湿度越低,安全水分含量越低。以大米为例:
不同温度大米的相对安全水分含量 |
|||||||
温度(℃) |
0 |
5-10 |
20 |
25 |
30 |
35 |
40 |
相对安全水分(%) |
16-18 |
≤16 |
≤14 |
13-13.5 |
<13 |
<12 |
<11 |
对于粮食存储,醉佳环境条件为:温度≤17℃,相对湿度≤60%,粮食含水量<12%。
温度可通过温控设施来进行调控,但湿度却与当地的大气相关,调节起来相对麻烦,同时温度越高粮食的安全含水量就越低,因此安全存储的关键归结到如何在醉低能耗下获得相对低温的存储温度。粮仓温度上升的原因为:
1.内部因素——储粮自发热
储粮发热主要是粮堆内生物体-粮粒本身、微生物、害虫等进行呼吸作用,产生热量积聚的结果;这是由于粮食热容量小,导热性小的缘故;当粮堆内产生的热比散失的快时,粮温就会上升;而粮温上升,又为生物体更加旺盛的呼吸创造了条件,如此循环,粮库温度逐渐上升。粮库环境温度越高,由于自发热产生的环境温度升高越明显,降低粮库环境温度,可有效减弱“呼吸作用”,打断这个循环。
2.外部因素——阳光照射导致屋面温度上升,粮仓内部空气温度上升
我国大部分区域夏季季候炎热,屋面表面温度可高达60℃以上,虽然粮仓经过多年的改进,现在大多为双屋顶混凝土结构,该结构可通过加强双屋顶夹层中的空气流通来调节室内的温度,但由于建筑强度需要粮仓两侧的通风窗面积有限,空气流通速度也与当地风速等有关,仅仅靠围护结构的改造是不能获得理想的隔热效果的。研究表明,进入仓内的热量约有80%来自仓顶,为虫霉的繁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成长条件。
另我国南方区域水域辽阔,空气湿度较大,为了防止湿空气的进入,粮仓的通风受到限制。主动降温显得更为重要。
因此,减少屋面的传热量、降低仓温。是确保粮仓存储安全醉为经济、有效的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