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卫生间(又称:家庭卫生间)是在厕所中专门设置的、为行为障碍者或协助行动不能自理的亲人(尤其是异性)使用的卫生间。”此概念的提出是为解决一部分特殊对象(不同性别的家庭成员共同外出,其中一人的行动无法自理)上厕不便的问题,主要是指女儿协助老父亲,儿子协助老母亲,母亲协助小男孩,父亲协助小女孩等。
2016年12月,国家旅游局办公室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发出《关于加快推进第三卫生间(家庭卫生间)建设的通知》。
《通知》指出,建设第三卫生间,有助于解决特殊游客群体的如厕需求,有助于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有助于体现“厕所革命”的人文关怀。第三卫生间(家庭卫生间)建设标准及标识
根据国家旅游局办公室发出的《关于加快推进第三卫生间(家庭卫生间)建设的通知》(旅办发[2016]314号)家庭卫生间(又称第三卫生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家庭卫生间的门、便器、安全抓手、洗手池、挂衣钩、呼叫按钮等设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的规定。
2、位置宜靠近公共厕所入口,应方便行动不便者进入,轮椅回转直径不应小于1.50m。
3、内部设施应包括成人坐便位、儿童坐便位、儿童小便位、成人洗手盆、儿童洗手盆、有婴儿台功能的多功能台、儿童安全座椅、安全抓杆、挂衣钩和呼叫器。
4、使用面积宜不小于6.5平方米。
5、地面应防滑、不积水。
6、多功能台和儿童安全座椅宜可折叠,儿童安全座椅离地高度宜为300mm。
世界厕所协会,是继世贸组织、世界旅游组织之后又一国际组织,并把每年的11月19日定为世界厕所日,2001年11月19日在新加坡召开了第一届世界厕所峰会,2004年11月19日在北京举行世界厕所峰会。
城市里的厕所是城市基础设施的必要组成部分。可方便人们生活、满足生理功能需要;是收集、贮存和初步处理城市粪便的主要场所和设施;作为城市建筑的公厕设施本身是人文景观之一。公厕是社会的一种文化符号,无论对待厕所的态度、使用方式,还是建筑设计方面,都体现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风俗习惯、伦理标准。从生理代谢的简陋随意场所,到兼有生理代谢、卫生整理、休息乃至于审美、商业、文化等多种功能,本质上构成了人的生活观念和环境意识的变革和进步。
公厕已成为现代城市文明形象的窗口之一,体现着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