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落幕的嘉德四季第41期暨十周年庆典拍卖会上,中国书画、瓷器工艺品、古籍善本三大门类皆获丰收。此次瓷器工艺品部分,明清官窑瓷器板块稳中有升,依然是市场的龙头品种。本季拍卖会中新推出的“瓷色缥茶香—茶器小集”、“亏月亦有色—晚清官窑瓷器”等新专题受到藏家青睐,体现了当前市场朝细分化、个性化收藏发展的态势。转变期瓷器近年来行情回暖,本季成交状况理想。未来三年左右,转变期的瓷器以及康雍乾的民窑精品价格会有比较大的上升,建议藏家不妨加以关注。
藏在两座高峰之间的“转变期”
对古陶瓷收藏感兴趣的人肯定不会对各时代的代表器物陌生,永乐甜白、永宣青花、成化斗彩、嘉万五彩、清三代官窑……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名词。但是对“转变期”这个听起来模糊不清的词儿,大家可能就不是那么清楚了。明末清初,也就是从明代天启、崇祯到清代康熙22年之间的约一个世纪里,这个时期的瓷器独具时代特点,其器物造型、纹饰图案、绘画风格等特征承上启下,工艺特征,装饰风格相当接近,加上这段时期内生产的瓷器往往不打款——即使打款也是为了摹古而打前朝的款,例如康熙早期的瓷器往往打“大明成化年制”或者“大明天启年制”的款识,所以在断代与区分无款官窑器与民窑精品等问题上往往出现疑惑,故这一时间段被称为转变期。
"转变期"瓷器这个定名来自西方学界,英文写做(transitional)。在西方,关于十七世纪中国瓷器的系统研究也只是最近三十年内开始的。1981年,香港东方陶瓷协会举办了一个大型展览——“转变期瓷器及其先驱”,此后,在美国和欧洲又举办过几个十七世纪瓷器展,也出现了一批专门研究这段时期瓷器的学者。2005年在上海博物馆举行的“十七世纪景德镇瓷器展”是国内首次进行转变期瓷器的专项展出。前有永宣,后有康雍乾,前后都是瓷器艺术高峰的代表时代,处于两者之间而且风格在不断摸索变化着的、显得比较混乱的“转变期”也因此被藏家忽视了许多年。
提起古董收藏中的瓷器,就有必要注意下仿古瓷,历史上曾多次出现仿瓷的高潮。
一是要注意器物的造型,一般说来老瓷古朴、形制自然,并具有某个时代的风格特征,如康熙时特有器型观音瓶、棒槌瓶等;
二是要细看釉面光泽度,古瓷釉面往往湿润,无现代瓷器上的刺眼浮光,部分瓷器还有蛤蜊光。如康熙时五彩人物棒槌瓶等。
三是要分析色料,古瓷用料与现代仿瓷不同,彩瓷更为明显。如康熙青花是采用国产浙江料,色彩十分艳丽,具备了青花分五色的特点。
四是要看画工是否精致,古瓷釉面富有层次感,花卉、飞禽栩栩如生,人物神态朴拙,带有时代韵味,形神兼备。雍正时的鸡翅凤、壮婴图等,这是雍正瓷器独有的特色。
五是要掌握底足的特点,古瓷底足往往露胎,其胎质坚硬;胎表面可见米黄色护釉胎,有自然磨损痕迹,底足相对规整,圈足圆滑。如康熙时的“泥鳅背”和“糯米胎”尤为明显。而仿瓷底足露胎松散,无护胎釉,有人为地沾上污迹的现象,底足过于规整,大多见于平足,平足也是现代仿瓷的常见手法。
六是要识别落款的方式,不同朝代的官窑底足有不同的款识。如康熙和雍正时大部分为六字楷书蓝款,也有少量的篆书红(蓝)款。
七是要借用于高倍放大镜观察釉面气泡,真品古瓷气泡大小不一,间距较舒朗,而仿瓷气泡一般为细密而极细小,无自然风化的斑点,更无舒朗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