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又称“佛郎”“法蓝“”,其实又称景泰蓝,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一词源于中国隋唐时古西域地名拂菻。
小编交流:
当时东罗马帝国和西亚地中海沿岸诸地制造的搪瓷嵌釉工艺品称拂菻嵌或佛郎嵌、佛朗机,简化为拂菻。出现景泰蓝后转音为发蓝,后又为珐琅。1918~1956年,珐琅与搪瓷同义合用。1956年中国制订搪瓷制品标准,珐琅改定为珐琅,作为艺术搪瓷的同义词。
珐琅是一种根据加入不同的原材料涂抹的铜银器物上,通过烧制发生不同的化学反应后产成不同的颜色图案,用来装饰单一的金属器。随着时代的发展,相传到了乾隆时期,渐渐的引进了珐琅彩瓷,而最初的瓷制品在民间流传,乾隆在南巡时看到后无比喜欢,最后就在宫里开始了烧制瓷器,为区别于民间的珐琅彩瓷,宫廷中的人叫“古月轩”
鉴别:
一看瓷胎,一般珐琅彩瓷器大多为小,瓷胎较细较薄
二看釉色,色彩鲜艳柔和,色种多,一般都有七到八种颜色,多大十多种
三看造型,多为碗、瓶等小型物件,和动物摆设件
四看绘画纹饰,珐琅彩器画功特别讲究,多为功笔画,其色地的色以红、黄、兰、绿、紫、胭脂色等
五看款识,要认真辨别清三代的几个款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