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的发展史是中华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中陶瓷的发明和发展更具有独特的意义,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不同艺术风格和不同技术特点。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陶器的国家之一,而中国瓷器因其极高的实用性和艺术性而备受世人的推崇。说到瓷石和高岭土,似乎平淡无奇,更难与艺术相连,然而却能“浴火重生”缔造成为永恒的经典,可谓一种传奇,而“点土成金”的正是中国古人的智慧。长期以来,瓷器主要以收藏、鉴赏、学习、交流为主要目的。瓷器的收藏家们通常具备深厚的中国文化知识,通过对瓷器的收藏,满足自己的审美爱好,这主要集中在少数专家学者型的特定群体当中。收藏家们通过收藏过程,学习、交流、了解社会。他们通常不会将自己的藏品用于出售和拍卖。
茶叶末釉是我国古代铁结晶釉中重要的品种之一,属高温黄釉,经高温还原焰烧成.茶叶末釉始烧于唐代,当时的耀州窑曾大量烧制,唐宋时期,山西浑源窑和北方地区一些烧黑釉的窑场也有烧造.常见的产品有执壶、缸、钵瓶、罐、盏之类.而清代景德镇仿烧则十分成功,一跃成为名贵的色釉品种.景德镇清代烧成的茶叶末釉多数为琢器陈设瓷器.从传世实物看,以雍正和乾隆时期产品为多见,雍正茶叶末釉偏黄的居多,乾隆茶叶末釉则偏绿的居多.
茶叶末釉是瓷器单色釉的一种,有人说茶叶末釉创烧于清代,其实不然也。真正形成茶叶末釉器物最,早能推到一千多年前的唐代,目前我们已发现并且手中拥有古老而完整的唐代茶叶末釉实物。据研究发现,最,早的茶叶末釉出自唐代黄堡窑,是属于辉石类型的析晶釉,其析出的主晶相为普通辉石类中的深绿辉石,第二晶相为斜长石中的培长石,由于主晶相为普通辉石或深绿辉石。因此,烧成后的呈色只能限于黄褐色或黛绿色。
唐代黄堡窑出土的茶叶末釉,其釉色有深绿,褐绿,黄绿,均为乳浊釉,呈失透状,但也有少量精品釉质光滑滋润。
黄堡窑茶叶末釉的胎色土黄,胎质较粗,有颗粒状的小料与针隙,器外大多施釉不到底,为半釉。器物腹下和底足露胎,最,早的茶叶末釉器型较少,有瓶,尊,洗,炉等,大多为实用器,有的仿青铜器式样,但工艺精细,造型古朴,与清代茶叶末釉有明显差别。
到了清代,在雍正时已有烧制,其颜色发绿,乾隆时色闪黄,有的釉面很平静,有的有棕眼,圈足呈黑褐色。足边一般都有因施釉厚而刮削留下的极细微的锯齿纹痕迹。
到了乾隆,成为著名的色釉品种,茶叶末釉为一次烧成的高温乳浊釉,施釉较厚,在釉面中含有许多不规则的黄色小点,由于那种暗绿色中混合着结晶状的黄色和黄褐色斑点,尤如茶叶末子一般,故以色起名,为茶叶末釉。这是一种常用名的统称。
另外,根据它们的呈色,如偏黄色的称为“鳝鱼黄”。偏绿青则称为“蟹壳青”,还有偏红褐色的。
茶叶末釉器型不多,主要有天球瓶,石榴尊,绶带耳瓶,葫芦瓶,炉,洗等,底足有釉,一般为六字篆书刻款,字体十分规整,有的还在刻字上涂金。
茶叶末釉瓷在雍正时,釉色大多偏黄,在暗绿色的底釉中,闪耀着美丽的黄色星点或细丝纹。乾隆茶叶末釉釉色偏绿,釉面平静,有的有棕眼及丝纹,不如雍正瓷器滋润,但清代茶叶末造型规整。清末,民国仿品较多,其中大部分来自景德镇,小部分由山东博山窑仿制,但釉色姜黄,胎质粗松,叩之声音沙哑。
鉴定技巧:据文献记载,厂官釉是雍正时唐英仿明代厂官釉新发明的品种。清代厂官釉分为三个品种:鳝鱼黄、蛇皮绿和黄斑点。厂官釉颜色偏青的俗称“鳝鱼青”,即“蛇皮绿”;颜色偏黄的应是“鳝鱼黄”,而黄色中多斑点的应是“黄斑点”。
厂官釉总体风格是雍正、乾隆时做工精细;嘉庆、道光时胎体厚重,略显笨拙;咸丰时回光返照;咸丰以后渐入尾声,黄丝纹多呈姜黄色。清末民国时有仿前朝官窑产品的,除景德镇仿品外,山东淄博亦产此种釉料,但山东产品胎质疏松,呈黄白色,非细瓷白胎,敲击时声音不如瓷胎清脆。现代景德镇仿官窑产品很有水平,也十分精细,并且多刻官款,但缺点是过于精细,且多有作旧痕迹。鳝鱼黄釉色仿者不多,因烧造工艺有一定难度,偶有仿者,均仿得过于精细。古代真品却是青中闪不规则的黄色,类似窑变,仿品则釉色十分均匀。
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陶瓷的收藏无疑已经成为这个世界上收藏群体最,大的艺术项目。欧洲、日本、港台先后掀起了对中国陶瓷的收藏与研究的巨大热情。百年间,明清瓷器的价格反复波动,并持续攀升。近二、三十年的来,中国收藏家们对明清官窑的瓷器收藏的热情也充分展现出来。清代官窑瓷器的涨幅尤巨,有的涨幅多达数百倍,而明代瓷器的热情则明显不足,原因如下:其一,明代瓷器传世品稀少,尤其精品佳作更是难得一见。其二,近一个世纪,欧美、日本藏家已经将大部分佳品囊入自内,欲求无量一直困惑着国内藏家。再者,国内藏家对明代瓷器的研究认识不足,也大大局限了明代瓷器的收藏。
但是,我们应当看到,对瓷器的投资性购买已经成为这一市场发展的趋势。因而,只有创作出好的瓷器作品、杜绝假冒作品的出现、提升瓷器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才能推动瓷器市场健康持久地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