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里红瓷器创烧于元代,是将含有金属铜元素为呈色剂的彩料按所需图案纹样绘在瓷器胎坯的表面,再罩以一层无色透明釉,然后入窑在1350℃以上的高温还原焰气氛中一次烧成,是一种釉下彩的装饰风格,根据最近几年的拍卖记录来看的话,釉里红瓷器代表了一个时期的特征,也在拍卖场上创下了高价的记录。
釉里红瓷器以其难得一见及巧夺天工而闻名于世,但除此之外尚有另一个原因。自古以来,中国人均视红色为吉祥喜庆的象征。据《大明会典》记载,12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皇上诏令,宫廷祭祀所用的金属器物概由瓷器代替。当时,每个祭坛皆有其特定的颜色,而代表朝日坛的正是赤色。话虽如此,由于釉里红瓷器制作困难,再者成品率低,因此其生产制造在中国的陶瓷手工业历史中曾数度中止。正是为此,传世的釉里红或白地描红瓷器益显珍贵。
据传说,洪武帝偏爱釉里红瓷器,从南京明故宫出土的文物看来,此言非虚。于1366年,朱元璋开始在南京(即当时的金陵)东南面动土兴建南京明故宫。约两年后,他终于击退了蒙古人,并于1368年恢复了汉人统治的局面,自此开启洪武之治。中国宫廷的屋瓦及其它建筑用的陶瓷常以色泽艳丽的铅釉作为装饰,外观近北京紫禁城著名的黄琉璃瓦顶。但于1989年,考古学家在明初皇城城墙内,于西掖门至社稷坛一段进行发掘工作时,发现了八件公元十四世纪的白色屋檐勾头及滴水瓦片,其上均绘有釉里红浮雕纹饰。这此圆瓦皆以五爪龙纹作为装饰,而云纹瓦上则绘有凤凰纹饰。
近年来在景德镇珠山官窑的发掘工作,为洪武年间的贡品器瓷提供了新的研究线索。这些洪武年间的彩绘瓷器提供了一些颇耐人寻味的线索,有助填补元代至明永乐期间纹饰演变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