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松竹梅纹花口盘
一 、古陶瓷鉴定方法
陶瓷材质和存世时间相关的不可复制的特征只有两个:一是材料中的放射性元素衰变量,它是材料形成时确定的原始身份代码;二是时效产生的材料表观改变,如:表面裂纹、老化失光、疏松、剥落、侵蚀着色等。
第一特征是绝对不可人工改变的,是材料存世年代鉴定的基本依据。但受限于实验条件,不是想测就能测的,只有大的专门研究机构或鉴定单位才会装备这样的仪器。放射性元素衰变量测定材料存世时间大约有10%左右的误差,可确定材料生成的年代区间,不能精确断代。例如:元青花存世约700年,测出的结果会是630年~770年,这期间可能有朝代变更。
青花花卉纹盘
第二特征可以人工制造,但容易识别。材料的时效处理工艺有人工时效和自然时效两种方法。自然老化属于自然时效,作旧属于人工时效。但是,人工时效和自然时效产生的材料表观特征是完全不同的。例如:陶瓷表面裂纹,造假者对新瓷器采用加热急冷的人工时效方法形成表面裂纹,再往裂纹里涂抹灰土等作旧。这种人造裂纹很不自然,一眼即可识别。自然时效形成裂纹有3个原因:一是热应力释放造成,二是组织应力释放造成,三是自然温度变化导致材料热胀冷缩反复疲劳造成。热应力裂纹先出现在尺寸形状急剧变化的应力集中部位,并由此向外扩展;组织应力裂纹出现于材料成分急剧变化的部位,并由此向外扩展;疲劳裂纹是在春夏秋冬的小温差下缓慢形成的,它表现为前两种裂纹的扩展和次生,而不单独形成新的裂纹。因此,自然时效裂纹象树干一样,有早期形成的主干,有中期形成的次干,有近期形成的末梢。主干裂纹宽而末梢裂纹窄,其分布也很有规律,人工时效永远做不出来这些特征。那些通体布满均匀的、看不出层次和走向的裂纹的瓷器,绝大多数是人工仿制的,不管它颜色如何老旧。
由于第一特征不可复制,可以“一票认定”瓷器的制造年代。
由于第二特征可以人造,只要发现第二特征的表面裂纹、老化失光、疏松、剥落、侵蚀着色等诸项中任何一项有人工痕迹,即可一票否决。当然,各项特征的审定都是有其独特规律的。
除了上述两个基本特征外,其它特征都及其容易仿制的天衣无缝,甚至登峰造极。如:器形、胎料粗细和化学成分、釉彩的粗细和化学成分、呈色、制作工艺、烧结方法(柴、煤、电或气烧)和温度、文字款识、纹饰绘画的题材和风格、绘画技巧的运用和运笔习惯等等,都是可以复制的,只能作为鉴定的参考,算做参考特征。
综上所述,古瓷鉴定的次序和方法如下:
1 根据基本特征确定瓷器的制成年代;
2 根据参考特征确定具体的制造朝代。
青花缠枝花纹盘
只要按这2点去做就足够了。即使你对古瓷器不是很了解,也不至于把新仿的瓷器当古瓷买。不过,做鉴定的时候必须坚持两个原则:(1)心无杂念。不要想“这东西是哪来的?”、“这是谁的东西?”、“有多大价值?”、“是真是假会有什么结果或影响?”,等等。如果不能排除杂念,零级鉴定师的资格也不够,不具备搞收藏和从事鉴定职业的基本条件。(2)进行第一步骤鉴定时,即:分析基本特征断其新旧时,先不要看参考特征,禁止把参考特征与基本特征混用;同样,基本特征鉴定完成后进入第二步参考特征鉴定时,只看参考特征。
二 、关于经验鉴定法的评论
上述鉴定方法虽然也有些经验鉴定的成分,但核心技术是对陶瓷人工时效特征和自然时效特征的识别,对于只有粗浅经验或书本知识的人,也能应用。这里所说的经验鉴定法,是指那些对古董非常熟悉、见多识广的鉴定专家或古董商人广泛使用的鉴定方法。其基本要领是:望、看、拿、摸、闻、敲。望,指远看,观察器物的风格、气韵、光泽,以形成第一印象;看,指近距离观察或用放大镜观察各种细节,寻找仿制的痕迹和时代特征;拿,指掂重量;摸,指获得手感;闻、敲不用说了,也有用不着闻、敲的。实际鉴定时,这些鉴定步骤在很短时间内即可完成,给人的感觉是“他连看都不怎么看就出来鉴定结果了”,很神奇。
青花缠枝牡丹纹扁执壶
这样的经验鉴定很少有人能够掌握,奉劝大家不要模仿,交足了“学费”也未必有多少长进。有些搞了一辈子收藏却买了一辈子假货的人,都是这样模仿出来的。
经验鉴定的次序和选购古瓷器的次序相同,先望一眼,感觉可以才会拿、看、摸。没有足够经验的人要先学鉴定,在首先确定了不买的前提下学习鉴定,否则无法控制杂念,鉴定学不会,买的还一定是赝品。
即使是专家级鉴定师,用经验鉴定法也有交学费的时候。例如:遇到高仿品或遇到他不是很熟悉的品种,会经常出错。于是专家会告诉我们:和馆藏品一样的东西不要碰,不开门的东西或没有相似瓷片或考古依据的东西不要碰,在各种市场能见到两件以上的东西不要碰……等等。经验再加上这些戒律,可以减少失误,但许多时候却能把真的看成仿的,古的看成新的,放弃很多机会,误判许多珍品,损人又不利己,代价也很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