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发源于东北西部,起始于五、六千年前的农业文明,是华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迹之一。分布在东北西部的热河地区,北起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南至河北北部,东达辽宁西部,辽河流域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大凌河上游。
1906年的一天,日本人类学家、考古学者鸟居龙藏,走进了建于清代康熙十八年、位于赤峰南部的喀拉沁王府。他的目标是内蒙古南部林西县和赤峰红山地区。在此他发现60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和环绕着石头的古墓,其中包含震惊世界、被专家们称为“积石冢”的红山文化墓葬。揭开了世界了解红山文化的序幕。1908年,结束了三年内蒙古生活,离开了喀拉沁。
在1922年至1924年期间,内蒙古东部的林西、赤峰、朝阳地区,出现法国神甫、自然科学博士桑志华。在这里,他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多达22处。还发现了旧石器时代遗址。并采集了一些史前文物标本。
1930年,中国的考古学家才开始了解到红山文化,开始了中国自己对红山文化的考古调查。20世纪50年代,红山文化研究步入正轨,并由此确立了该文化在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在20世纪80年代。辽宁喀左东山嘴遗址的发现,第一次明确了红山文化祭坛的形制。而牛河梁遗址的发现,是当时中国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在各个地点积石冢石棺墓内出土一批具有明确地层关系的红山文化玉器,辉煌的红山文化玉雕群最终得以确认,同时还发现女神庙、祭坛、大型祭祀平台等相关遗迹。90年代随着考古资料的日渐丰富,红山文化综合研究水平整体显著提高,同时红山文化玉器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课题。
在距离牛河梁女神庙一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小土山,经初步发掘证实,这座土山竟全部是人工夯筑起来的,地上部分夯土堆直径近40米,高16米,外包巨石;内石圈直径为60米,外石圈直径约为100米。夯土层次分明,估计总土方量在数十万立方米以上。小土山的形状为圆锥形、小抹顶。上面是用3圈石头围砌起来的,每一层石头伸进去10米,高度为1米,山下面亦有3圈石头围砌起来。围绕小土山周围的山头上,还发现有30多座积石冢群址,整个积石冢群都是圆锥形、大抹顶,和古埃及的金字塔相比,布局是一样的。故考古专家将其称为中国的“金字塔”。
500年前的红山文化的玉器就是中华文明象形文字的原始码---系统化了的原始象形符号。红山先祖们用玉器的形状,使用位置,以及排列组合,创造了象形文字的基本象形原始码。这个基本象形原始码先后和中国各地史前文化里的文字因素互相影响融合,最终在夏商之时创造了甲骨文金文石文---中国的象形文字。红山玉文化就是红山先祖将自然界里的形象和现象复制和概括而成的一种人类信息沟通的象形符号。这类象形符号就成了中国象形文字的基本象形原始码。甲骨文金文石文出现在商代。而商王族系就是红山文化的后裔。
红山文化玉器是人们所关注的主项,它的石器、骨器、陶器、蚌器、岩画都有精品,都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研究时
全方位研究,这样才能抓住红山文化内涵!也才能掌握鉴定红山玉器系统的、理性的、具有说服力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