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指出的是,本品雕母,在两个地方与子钱略有所别,一是,“统”字之“山”头,雕母之“山”右边一笔未切割开,而是与廓缘粘连;二是,“宝”字之宝盖头右边一笔与穿廓粘连。此两点和子钱有所区别。此点,是否可说母子非嫡呢,并非如此,我们知道,但凡雕母祖钱,或为呈送雕样,或为母钱翻样,通常和子钱在钱文笔划的细节上难以完全统一。这也因为子钱系翻砂铸币,其与母钱乃至雕祖相比,走形走样乃为必然。
首先,我们来看此小平雕母祖钱。由多方位及其特写图照均可鉴,本品钱文笔划纤细,字廓深峻而高凸,整体相当精整规范。在缘边至地章结合部,可隐约见有沟堑,此乃刀刻痕迹;其钱体厚实,直径和厚度均超过常规小平子钱;胎体不见铜凸铜刺和砂眼,显示其原料乃精铸板材。显而易见,从整体或者局部细察,此钱确实精雕而成。其次,由其包浆锈色观察,可见钱体绿锈裹身,皮壳层叠,显微镜下更是厚浆重锈,山峦叠嶂覆盖钱体。部分脱锈,绽露铜色,略黄而熟旧。置于显微镜下,发现在锈间绽露之光色斑点,更似鎏金残余。因此,从包浆锈色判断,此钱绝非所谓现代人工伪锈伪作,其耄耋老态彰显其间。第三,集藏有年,驰骋南北,此中统元宝篆书小平雕母,除这一枚以外,再无得见。以己之有限眼界,这也可以从侧面加以佐证,此小祖宗实为原生,非当今之包装假货矣。
哪里能出手中统元宝 咨询热线:
本公司近几年对中统元宝市场分析估价:
“中统宝”铜币估价:187万 日期:
中统宝-----估价:144万 日期:
中统宝-----估价:252万 日期:
“中统宝”铜币估价:178万 日期:
“中统宝”铜币估价:202万 日期:
“中统宝”铜币估价:267万 日期:
中统元宝背后有四个点,入目是一张青黑色的“纸板”,长约25厘米、宽约20厘米,边缘多有磨损,右上角和左侧有裂纹。李凤翔边展示边给我们解释:票面的顶部写着“中统元宝交钞”字样,这就像人民币标注“中国人民银行”一样。下方分上下两段,上段正中央为“一贯文省”四个字,这是这张纸币的面值,是一贯钱。左右各竖写两行文字,因年代久远看不清了,疑为篆字和蒙古八思巴文。
我国古钱币收藏的第一个热潮,出现在清乾隆时期,前后大约持续了七八十年。第二个热潮出现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当时的钱币收藏中心在江浙、特别是上海一带。第三次热潮,则出现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上海首次成立了中国钱币学会,接着各省地陆续成立了省级钱币学会。专家介绍,全国收藏钱币的人数仅次于集邮者,在世界各国的收藏者中,钱币收藏也是名列前茅。
近几年中统元宝市场行情价格:
中统宝供养钱估价:101万 日期:
中统宝-----估价:187万 日期:
“中统宝”铜币估价:242万 日期:
中统宝楷书平钱估价:213万 日期:
“中统宝”铜币估价:148万 日期:
中统宝-----估价:269万 日期:
中统元宝真伪区分,长期以来,入谱中统元宝楷书小平钱已经发现“小‘元’和大‘元’”两种钱文版式以及背纹式。而发现并入谱载之“篆书中统元宝小平钱”,皆为“‘统’字右边‘十’字头”之唯一版式。而我所获藏之雕母祖钱却正相反,乃为“‘统’字右边‘山’字头”,并未见其有子钱现身。是故,一直没有将此雕母上博,留待后证。今日得空,遂结合黄先生之钱将此小雕祖上博,并就两种版式的存在加以实证。
这两行文字下方还各标有字料、字号,字料和字号上各有一字,但也已难以辨识。李凤翔说,字料和字号上的那个字,是古时候用的千字文编码,读下来就是“×”字料和“×”字号,相当于现在人民币上的编号,这是古钞暗码,不是随便乱写的。
从钱文特征上看,其书意篆韵,乃篆书中统元宝之特色。其清晰的表明,“统”字右边乃为“山”字头。与另版不同。结合后面的子钱,我们可以有理由且更加肯定地说,中统元宝篆书钱,与楷书钱一样,也是有多版式存在的。楷书钱主要区别在“元”字上,以大小“元”而异;而篆书钱,则以“统”字笔划不同而成两版式。此从逻辑上亦可顺理成章,即,既然楷书非一版,那么篆书则也可以有二版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