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实行凭票证供应的就是粮食。新中国成立初期,物资极度匮乏,粮食自然无法做到敞开供应。中央政府开始酝酿粮食的计划供应,以满足全国人民的温饱。1953年,中央政府决定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包括粮食计划收购政策,粮食计划供应政策,1955年8月25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7次会议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暂行办法》,紧接着,国家粮食部向全国发布这一暂行办法,很快,各种粮食票证便铺天盖地地进入社会。
刘老曾在自己任教过的扬州职业大学、江海学院共为学生免费进行过5次展览,现在刘老正在对粮票的历史演变做一个汇编,每天晚上经常要写作到11点,有时候还会熬夜到凌晨。“希望自己的辛苦劳动可以传达给更多的人。”采访结束前刘老表示,自己收藏粮票原则是“只进不出”,他会继续收藏下去,将来建立一个粮票主题博物馆,让年轻人了解粮票。
大面值粮票成交率高的征集点 咨询热线:
本公司近几年对大面值粮票市场分析估价:
民国·浙东粮票一组八枚估价:151万 日期:
民国·浙东粮票一组八枚估价:198万 日期:
粮票、油票样本册一组六册-----估价:120万 日期:
1950年苏南行政区粮食局---估价:143万 日期:
七十至八十年代军用供给粮票---估价:242万 日期:
粮票、油票样本册一组六册-----估价:155万 日期:
粮票大小,他挨个联系熟悉的卖家,每周光顾常去的藏品市场,始终求而不得。此时,他听说库尔勒的一位藏家因为急等用钱,想出手一批老大面值粮票,其中可能有这张拾市斤的大面值粮票。
几天后,他坐火车赶到这位藏家的住处。这位藏家告诉他,自己手头确实有1957年的新疆拾市斤大面值粮票,但是不单卖,要买,必须把他收藏的五百多张大面值粮票一同买走。
不仅城乡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迁移,同样由于粮食关系的束缚而相当麻烦。当时的粮票分为全国通用和地方流动两种。只有全国粮票才能在中华大地都有效。出差的人必须持单位介绍信去粮店换一定数量的全国粮票。
经济发展的转机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物资慢慢丰富起来,商品市场开始活跃,曾经严格的票证制度越来越松动,国家逐步缩小了消费品定量配给的范围。到1983年,由国家统一限量供应的只有粮食和食用油两种。
1984年,在经过两年多的物价体制改革试验后,上海市在全国率先取消一切票证,粮食、猪肉、棉布、食油等商品敞开供应,价格放开。上海人率先过上了不用粮本、粮票的日子。
近几年大面值粮票市场行情价格:
民国·解放区东北粮食总局前---估价:180万 日期:
粮票、油票样本册一组六册-----估价:269万 日期:
196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粮---估价:266万 日期:
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粮食---估价:120万 日期:
196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粮---估价:189万 日期:
民国·解放区东北粮食总局前---估价:171万 日期:
全国通用粮票价格大全,有人听说刘老收藏了不少“重量级”粮票,想花重金收购,却都被刘老婉言谢绝了,他说:“粮票不仅仅是一种票面凭证那么简单,是一种文化资产、一种历史的见证,它的价值是金钱无法衡量的。”
为了研究粮票,刘老的书房还放着大量的历史书籍,如《中国近代史》、《江苏省粮食志》、《扬州市志》等。
这可难住了阮承忠,五百多张大面值粮票的卖价是2万元,这对于当时每月工资只有1800元的他来说,无疑是个天文数字。
回家商量后,家人丢出一句话:“你怎么能用两万元买一堆废纸?”最后他好话说尽,总算说服家人,把那张大面值粮票连同其他五百多张大面值粮票带回了乌鲁木齐。
粮票是特殊经济条件下的历史产物,票面题材广泛,印制精细,具有时间性、地域性的特点。经年累月的岁月侵蚀,更使这种具有不可复制性的票证文物日渐稀少,珍品迭出,长期为海内外收藏爱好者所瞩目。
另外,有些发行于解放战争时期的公粮票,是解放战争时期革命军队在人民群众支持下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和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