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的银元发展历程映衬着中国晚清货币政策的进与退,每一次断档也刻录着一次历史的颠簸。了解造币史和造币厂的变迁过程,不仅可以理解银元的历史价值,同时也会对不同时期银元的种类,成色,龙纹特征,齿边特征等方面提高认知。
下面简要说说北洋银元的发展进程和银元种类,本次先叙述到庚子之变以前。
追溯历史,清政府于1866年便在天津设立了机器局,它是由北洋三口通商大臣崇厚等人所创办的,1867年开始生产西式枪炮,此后一直清政府最为重要的兵工厂。
第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发生在1887年,也就是光绪十三年。
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为推动币制改革,缓解因流通不足带来的经济萧条,率先在其创建的天津机器制造局内设立“宝津局”鼓铸制币。其机器设备一部分是从北洋机器局分出来的,另一部分是1888年从英国格林活铁厂购买的造币机器,这段时间铸造的主要是机制铜钱。
这段时期的历史背景主要是:
大清中期以来,美国、英国、日本、荷兰、西班牙、墨西哥等许多国家的银元陆续开始从国外传入我国,并在市场上流通,造成币制混乱,白银外流,银价高涨。为了缓解经济萧条,增加流通,也为币制改革之需要,李鸿章等才筹建的铸币厂。
但是这一过程颇为坎坷,主要是受到保守派的抵制,造币厂的发展进程非常缓慢,我们就不一一赘述了,一直延续到了下一个时间节点。
1895年,也就是光绪二十一年。
清政府准许各省仿制银元,当时的北洋大臣王文韶令北洋机器局试铸造银元。这一年,北洋机器局就利用原有的制造铜钱的机器改造了,两角,一角,半角三种小银元。后来增购了一元和五角的印花机器,再从国外购置了压片,制坯等设备。于光绪二十二年开始正式试铸银元。
1896年7月,北洋机器局试铸出了一套五种币值的银元,这五种分别为二十二年一元,五角,二角,一角和五分,主币为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