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一直被称为母亲瓷,它起源于商,成熟于汉,唐宋时达到巅峰,元明清虽无太大建树,但仍是士人雅玩的主流。
宋被称为“瓷的时代”,而闻名天下的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窑皆盛产青瓷器,民国陶瓷专家郭葆昌说青瓷:“宋东窑、汝窑、官窑、龙泉窑等诸窑器,釉色虽有浓淡、浅深不同,大抵皆青。”(郭葆昌《瓷器概说》)
唐代白瓷诞生,后在北方发展成与南方青瓷对峙的另一大体系,世称"南青北白"。对于青、白瓷的两个系统,后人的著录中,更多地提及或推崇的是青瓷,至于其它品种如青花、彩瓷系列,均不能和青瓷相提并论。
清朝梁同书的《古窑器考》就明确指出“陶器以青为贵,五彩次之。”历代文人雅士皆以青瓷为贵,奉为文房雅玩之上品,取其明净温润淡雅之美。与青瓷的高贵幽静比较起来,青花就热闹世俗得多了,这在唐宋元明清的大量人物画中可以证实,文人皆置青瓷器于书桌案头,独不见青花瓷的踪影。
而且古诗中有大量赞美青瓷的诗句,如唐代诗人陆龟蒙赞越窑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皮日休:“圆如月魂堕,轻如云魄起。”施肩吾:“越宛初盛蜀茗新,薄烟轻处搅来匀。”许浑的“蕲簟曙香冷,越瓯秋水澄。”诗家名句不胜枚举。
尤其是晚唐诗人徐寅在他那首《贡余秘色茶盏》诗中把越窑青瓷的釉色写得十分淋漓尽致:“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古镜破苔当席上,嫩荷涵露别江喷。”而赞美青花瓷的诗句却少之又少,且无名家名句传世。
青瓷受文人雅士喜好不只是因其颜色优美、器形漂亮,还有一个原因,即青瓷可以比玉。
我国历史上有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也有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还应该有一个玉器时代。玉的晶莹品格、坚硬质地被诠释为具有超自然的能力,于是有了“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比德于玉”。(《礼记》)玉成了人生不可或缺的精神寄托。
青瓷釉层丰润,釉色青碧,晶莹滋润,器形端庄静穆,色泽澄明纯一,不是翡翠胜似翡翠,使观赏者获得一种至高无尚的精神享受,从而人格得到升华,内心得到慰藉。
现代考古发现,虽然唐朝时就已经出现青花特点的瓷器,但青花瓷的技术和审美式样的真正成熟是在元代,它伴随着蒙古族统治制度的确立而诞生,青花瓷是汉文化、波斯文化、蒙古文化的结晶,她的美被称为“幽艳瑰丽”,具有阿拉伯式的异域情调,很受元政府和中东国家人士喜爱。
青花纹饰与阿拉伯纹饰相似,海水纹与火纹不见于汉文化,波斯文化中却常见。繁缛复杂的装饰手法也源自波斯图案。青花瓷自诞生起就是迎合国外市场的产品,它满足了中东地区及欧洲人的审美口味以及对中国的审美期待。所以在元、明、清三代主要是作为外销瓷。
青瓷在瓷器史上占有如此尊贵的地位,而如今却不显,让青花瓷独领风骚,究其原因,也许是因当代国人传统文化修养的缺失,审美品位的日益低俗,只能以西方人的审美口味为标准,青花瓷价格在海外市场屡创天价,国人又有价格崇拜的癖好,遂以青花瓷为正宗,奉为至宝。